第20個世界鎮痛日前夕,由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和母嬰頭部品牌Babycare聯合發起的、國內首個無痛分娩資助項目迎來成立一周年。10月9日,作為全國第六站,該公益項目落地河南,由河南省婦女兒童發展中心牽頭,將資助250個在河南省婦幼保健院和河南省人民醫院生產的產婦每人最高1000元,用于支付分娩鎮痛費用。
至此,Babycare無痛分娩公益項目已覆蓋浙江、安徽、江蘇、湖南、山東、河南6個省份,累計資助產婦人數超1000位。

在落地儀式現場,Babycare 表示,為持續幫助更多女性減輕生育疼痛,從今年10月11日開始,持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天貓“babycare旗艦店”全店商品將參與公益寶貝,期間店鋪的每成交一筆Babycare都將捐出0.1元用于無痛分娩公益項目。

捐贈儀式現場

通過現場掃描二維碼可在線申請公益資助
難以忍受的生育疼痛與成熟的醫學技術
在醫學上,疼痛被分為12級。而分娩疼痛的難以忍受程度,屬于最高的十二級,是高于癌癥的劇烈疼痛,相當于同時斷掉十二根肋骨。這種疼痛,現代醫學其實已經有足夠的能力,通過分娩鎮痛手段,讓產婦安全舒適分娩。河南省人民醫院產科主任武海英介紹,分娩鎮痛已經是項非常成熟的醫學技術。
“在整個過程中,麻醉藥的劑量不足剖宮產時麻醉藥劑量的1/10。因此,麻醉藥進入母體血液、通過胎盤的概率非常小,對胎兒幾乎不會造成影響。” 武海英表示:“同時,無痛分娩能使產婦在時間最長的第一產程得到充分休息,降低產程中的體能消耗,有足夠的力氣主動完成分娩,縮短產程,也能減少母體不必要的耗氧量,改善胎兒的氧合狀態,對媽媽和寶寶都是有益的。”
2018年以來,在國家衛健委《關于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導下,全國先后有913家醫院設立了分娩鎮痛試點基地,此次落地開展無痛分娩公益項目的河南省婦幼保健院和河南省人民醫院就在首批試點醫院其列。分娩鎮痛試點的開展,有力促進了分娩鎮痛工作的普及推廣。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與2015年相比,2022年913家試點醫院分娩鎮痛率從27.5%提升到60.2%。
公益行動覆蓋6省,累計幫助上千位媽媽使用無痛分娩
事實上,對比英美發達國家分娩鎮痛率已達到85%~98%,我國分娩鎮痛率總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專家分析指出,無痛分娩在普及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制約來自傳統觀念、人力資源及經濟效益等多方面。
其中,由于各地無痛分娩的費用在1000-3000元不等,經濟負擔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無痛分娩的普及。基于此,去年10月,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聯合Babycare共同發起成立專項基金——“Babycare白貝殼關愛專項基金”,為有需要的產婦資助無痛分娩費用。
自2023年3月在浙江正式落地以來,截至10月,“Babycare白貝殼關愛專項基金”已經陸續在安徽、江蘇、湖南、山東、河南共計6個出生人口數量靠前省份的9家醫院開展公益行動,資助產婦人數超過1000人。
這些受助者有曾被一胎難忘的疼痛經歷而對生育心有余悸的二胎媽媽,有在分娩最后一小步因為疼痛而畏懼不敢往前的初產婦,有對額外的無痛分娩費用望而卻步的欠發達地區媽媽……他們通過公益行動,獲得了舒適的分娩旅程,迎接新生。

無痛分娩公益項目受助者原聲
來自安徽的小潔(化名)是1000位受助者中的一位,在今年6月順利生產。初為人母的她此前因為害怕疼痛,曾有過當丁克的念頭。這次在分娩鎮痛的護航下,她擁有了一個溫馨幸福的分娩回憶。在回訪時,她寫下了長長的留言,其中寫道:“這不僅僅是在經濟上獲得了支持,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鼓舞。無痛減輕的痛苦,不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懷胎9月,在生產的最后一小步,無痛分娩讓我無懼疼痛,勇敢上路。”
在社會力量提供補充性經濟支持的同時,在政策機制上,我國已經有部分地區開始著手解決這部分經濟負擔。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浙江、江西、上海、貴州等省份陸續落實分娩鎮痛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的工作。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協和醫學院麻醉學系主任黃宇光,提交相關提案,呼吁將分娩鎮痛納入單獨醫保收費,發揮醫保為分娩鎮痛精準減負的作用,惠及更多生育家庭。
痛并非理所當然,提升生育文明還需跨越觀念關
除了經濟負擔,在家庭層面,另一個潛意識中阻攔產婦選擇無痛分娩的,是關于生育疼痛的傳統觀念。
河南省婦幼保健院的健康教育科主任劉芙蓉對此深有感觸。孕產期保健的過程中,臨近分娩時,孕媽媽及家屬對分娩既期待又擔心,既想采取減輕疼痛的方法來減輕分娩的疼痛,又擔心會不會對孩子及孕媽媽自身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不知如何選擇,為此河南省婦幼保健院的孕婦學校專門開設孕婦課堂進行無痛分娩科普知識的普及,還有助產士門診為孕媽媽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大家對于生育的經驗大多來自上一輩,而老一輩的人不怎么接觸過無痛分娩,經常說‘生孩子哪有不痛的’。還有的婦產覺得,只有經歷過產痛才能真正成為母親,通過疼痛來感受母愛的偉大。”劉芙蓉說:“其實,社會上認為‘分娩不可能不痛’的傳統理念是需要被改變的。生育疼痛并非理所當然,孕媽媽更需要人文關懷及醫學科學技術來減輕疼痛,提高分娩體驗感。”
河南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李根霞介紹:“分娩陣痛就像是身體里的鬧鐘,人體之所以有這個疼痛機制,是為了提醒產婦即將分娩,要放下手頭事專注分娩,從而保證胎兒被安全娩出。但這個‘鬧鐘’不必要一直開著,被‘鬧鐘’吵醒之后就應該關上它,沒必要一直響個不停,折磨產婦。”
“幫助減輕生育疼痛,是對產婦的人文關懷。女性在分娩過程中選擇通過醫學方式免除不必要疼痛,體現的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生育文明,也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何晨霞說:“在推動社會觀念的改變上,我們將繼續聯動更多社會各界的力量,讓更多人科學地認識無痛,重新認識這個生育盲區,讓減輕生育疼痛成為社會共識。”
過去一年里,相信“商業的底色是人文”的Babycare通過持續呼吁“母愛無需疼痛來證明”,以品牌之力推動社會生育文明的進步。Babycare副總裁袁水根表示:“我們堅信品牌能夠持續地推動社會向善,為了幫助更多女性減少生育疼痛,未來Babycare仍將繼續為無痛分娩的普及而貢獻公益力量。”
至此,Babycare無痛分娩公益項目已覆蓋浙江、安徽、江蘇、湖南、山東、河南6個省份,累計資助產婦人數超1000位。

在落地儀式現場,Babycare 表示,為持續幫助更多女性減輕生育疼痛,從今年10月11日開始,持續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天貓“babycare旗艦店”全店商品將參與公益寶貝,期間店鋪的每成交一筆Babycare都將捐出0.1元用于無痛分娩公益項目。

捐贈儀式現場

通過現場掃描二維碼可在線申請公益資助
難以忍受的生育疼痛與成熟的醫學技術
在醫學上,疼痛被分為12級。而分娩疼痛的難以忍受程度,屬于最高的十二級,是高于癌癥的劇烈疼痛,相當于同時斷掉十二根肋骨。這種疼痛,現代醫學其實已經有足夠的能力,通過分娩鎮痛手段,讓產婦安全舒適分娩。河南省人民醫院產科主任武海英介紹,分娩鎮痛已經是項非常成熟的醫學技術。
“在整個過程中,麻醉藥的劑量不足剖宮產時麻醉藥劑量的1/10。因此,麻醉藥進入母體血液、通過胎盤的概率非常小,對胎兒幾乎不會造成影響。” 武海英表示:“同時,無痛分娩能使產婦在時間最長的第一產程得到充分休息,降低產程中的體能消耗,有足夠的力氣主動完成分娩,縮短產程,也能減少母體不必要的耗氧量,改善胎兒的氧合狀態,對媽媽和寶寶都是有益的。”
2018年以來,在國家衛健委《關于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導下,全國先后有913家醫院設立了分娩鎮痛試點基地,此次落地開展無痛分娩公益項目的河南省婦幼保健院和河南省人民醫院就在首批試點醫院其列。分娩鎮痛試點的開展,有力促進了分娩鎮痛工作的普及推廣。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與2015年相比,2022年913家試點醫院分娩鎮痛率從27.5%提升到60.2%。
公益行動覆蓋6省,累計幫助上千位媽媽使用無痛分娩
事實上,對比英美發達國家分娩鎮痛率已達到85%~98%,我國分娩鎮痛率總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專家分析指出,無痛分娩在普及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制約來自傳統觀念、人力資源及經濟效益等多方面。
其中,由于各地無痛分娩的費用在1000-3000元不等,經濟負擔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無痛分娩的普及。基于此,去年10月,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聯合Babycare共同發起成立專項基金——“Babycare白貝殼關愛專項基金”,為有需要的產婦資助無痛分娩費用。
自2023年3月在浙江正式落地以來,截至10月,“Babycare白貝殼關愛專項基金”已經陸續在安徽、江蘇、湖南、山東、河南共計6個出生人口數量靠前省份的9家醫院開展公益行動,資助產婦人數超過1000人。
這些受助者有曾被一胎難忘的疼痛經歷而對生育心有余悸的二胎媽媽,有在分娩最后一小步因為疼痛而畏懼不敢往前的初產婦,有對額外的無痛分娩費用望而卻步的欠發達地區媽媽……他們通過公益行動,獲得了舒適的分娩旅程,迎接新生。

無痛分娩公益項目受助者原聲
來自安徽的小潔(化名)是1000位受助者中的一位,在今年6月順利生產。初為人母的她此前因為害怕疼痛,曾有過當丁克的念頭。這次在分娩鎮痛的護航下,她擁有了一個溫馨幸福的分娩回憶。在回訪時,她寫下了長長的留言,其中寫道:“這不僅僅是在經濟上獲得了支持,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鼓舞。無痛減輕的痛苦,不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懷胎9月,在生產的最后一小步,無痛分娩讓我無懼疼痛,勇敢上路。”
在社會力量提供補充性經濟支持的同時,在政策機制上,我國已經有部分地區開始著手解決這部分經濟負擔。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浙江、江西、上海、貴州等省份陸續落實分娩鎮痛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的工作。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協和醫學院麻醉學系主任黃宇光,提交相關提案,呼吁將分娩鎮痛納入單獨醫保收費,發揮醫保為分娩鎮痛精準減負的作用,惠及更多生育家庭。
痛并非理所當然,提升生育文明還需跨越觀念關
除了經濟負擔,在家庭層面,另一個潛意識中阻攔產婦選擇無痛分娩的,是關于生育疼痛的傳統觀念。
河南省婦幼保健院的健康教育科主任劉芙蓉對此深有感觸。孕產期保健的過程中,臨近分娩時,孕媽媽及家屬對分娩既期待又擔心,既想采取減輕疼痛的方法來減輕分娩的疼痛,又擔心會不會對孩子及孕媽媽自身的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不知如何選擇,為此河南省婦幼保健院的孕婦學校專門開設孕婦課堂進行無痛分娩科普知識的普及,還有助產士門診為孕媽媽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大家對于生育的經驗大多來自上一輩,而老一輩的人不怎么接觸過無痛分娩,經常說‘生孩子哪有不痛的’。還有的婦產覺得,只有經歷過產痛才能真正成為母親,通過疼痛來感受母愛的偉大。”劉芙蓉說:“其實,社會上認為‘分娩不可能不痛’的傳統理念是需要被改變的。生育疼痛并非理所當然,孕媽媽更需要人文關懷及醫學科學技術來減輕疼痛,提高分娩體驗感。”
河南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李根霞介紹:“分娩陣痛就像是身體里的鬧鐘,人體之所以有這個疼痛機制,是為了提醒產婦即將分娩,要放下手頭事專注分娩,從而保證胎兒被安全娩出。但這個‘鬧鐘’不必要一直開著,被‘鬧鐘’吵醒之后就應該關上它,沒必要一直響個不停,折磨產婦。”
“幫助減輕生育疼痛,是對產婦的人文關懷。女性在分娩過程中選擇通過醫學方式免除不必要疼痛,體現的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生育文明,也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何晨霞說:“在推動社會觀念的改變上,我們將繼續聯動更多社會各界的力量,讓更多人科學地認識無痛,重新認識這個生育盲區,讓減輕生育疼痛成為社會共識。”
過去一年里,相信“商業的底色是人文”的Babycare通過持續呼吁“母愛無需疼痛來證明”,以品牌之力推動社會生育文明的進步。Babycare副總裁袁水根表示:“我們堅信品牌能夠持續地推動社會向善,為了幫助更多女性減少生育疼痛,未來Babycare仍將繼續為無痛分娩的普及而貢獻公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