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踏著厚厚的積雪,記者來到尖椒出口大戶內黃縣興隆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院落的空地上,積雪已被清掃,工人們端著簸箕,正將100多噸晾曬好的尖椒整理、裝袋、分類貯藏,滿眼火紅。走進廠房,迎面看到13名女工正坐在“尖椒山”下熟練地進行分揀。
“這尖椒把兒,都扔掉了吧?”記者問。
“可不能扔,這尖椒把兒也能賣錢。”站在身旁的公司董事長杜建剛搭腔。
“這也能賣錢?”記者感到十分驚訝。“掰下來的尖椒把兒,原來是焚燒,后來感到污染環境,就改為填大坑了,可沒少浪費人力物力。”杜建剛說,沒想到出口讓廢物也變成了寶貝,一次與西班牙客商洽談尖椒出口業務,對方提出需要尖椒把兒,這可把他給樂壞了,當時就簽了合同。不久,24噸尖椒把兒就給對方發了過去,竟然賺了1.1萬多美元。從此,他們也打開了尖椒把兒的市場,讓小尖椒全身都成了寶貝。
其實,小尖椒的“連鎖反應”遠不止于此。杜建剛拿出一包剛剛加工好的辣椒粉。順手抓起一把,紅色的粉末從指間流過,飄來一股尖椒天然的香氣。
“剛出口時,我們主要是出口尖椒,為了滿足國外客戶的需求,我們開發了辣椒粉、辣椒圈、辣椒絲、辣椒籽等8個新產品。”杜建剛說,德國一客商需要辣椒粉,收到產品后,還專門打來了感謝的電話。產品的細分,檔次的提升,帶來了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目前,內黃尖椒出口到美國、西班牙、德國、俄羅斯、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共出口77批、1646.75噸,創匯310.93萬美元。
火紅的尖椒不僅紅火了出口企業,也帶動了當地種植結構調整,順應了農業供給側改革。井店鎮東江村村民蘇喜芬家有4畝地,以前種玉米,每年只有4000多元收入。這兩年看到尖椒市場走俏,于是改種尖椒,一年能收入1.2萬元,加上打工工資,年總收入超過4萬元。更讓當地村民開心的是,種上尖椒不愁銷,有專人上門收購。
“內黃是國家級出口食品尖椒質量安全示范區,也是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內黃縣委負責人坦言,全縣尖椒種植面積已達40萬畝,出口份額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以尖椒產業為引領,眼下,內黃正圍繞高質量發展,繼續扶持農產品出口企業做大做強,讓更多的“土特產”在國際市場上一展“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