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于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又見柳暗花明。茶文化的盛行,短視頻的大爆發,給鋦瓷技藝插上了翅膀,有了乘勢而起的力量。鋦瓷技藝的傳承也有了后話和新的篇章。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張翔/文 記者 時碩/圖
祖上三代靠手藝吃飯,他也拾起了金剛鉆
“我們家做鋦瓷匠是從曾祖父耿萬順哪里開始的,傳到我父親已經是三代人了”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鋦瓷技藝傳承人耿建華介紹,他從小耳濡目染,對鋦瓷記憶十分熟悉。不過還沒等到他“接班”鋦瓷行當就已經沒了市場。
在工地上做項目,期間的一些經歷讓耿建華體驗到了人情冷暖。他說自己漸漸厭倦了酒場,想換個圈子。之后便愛上了喝茶,也看到了飲茶之風盛行。茶具的銷量順勢增長,使用過程中出現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一些惜物的茶人希望修補自己茶具,自然就聯想到有鋦瓷技藝的耿建華。
一件件修補的茶具出手,一陣陣贊譽聲隨之而至。“耿建華修補茶具比破碎之前更有美感”這樣的評價在茶圈傳開之后,找上門來的朋友更多了。他也意識到原來式微的鋦瓷行當迎來了轉機。就這樣,兜兜轉轉的耿建華于2013年全職回歸到鋦瓷行當,拾起了金剛鉆。用他自己的話說“靠手藝吃飯,與器物打交道我心里更踏實,這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自稱沒有絕活,鋦瓷的功夫在于修心
“過去鋦瓷分山東、河北、河南三大流派,現在這種界限已經不明顯了。但共同的趨勢是更加注重藝術審美”耿建華表示,要把鋦瓷做出來美感,設計的有出處,既需要了解歷史,也需要立足當下。
“瓦有時乎裂,甌有時乎缺。鉆孔兮星羅,釘頭兮錯磨。妙手能完破碎,漏厄應是無多。”談到鋦瓷的歷史,清代乾隆年間的宮廷畫家周鯤所作的《村市生涯圖》冊就有對鋦瓷匠人和鋦補這一行當的描繪。
說到“鋦”的源頭和物證,不得不提大河村遺址出土的仰韶時期的白衣彩陶盆。這只彩陶盆上有兩對小小的鉆孔,考古工作者推測在陶盆出現裂縫后,大河村先民在彩陶上鉆出兩對小孔,再用繩子穿過小孔將陶盆固定,這種技法就演變成后來所說的“鋦”
耿建華的《鋪首中山篆》、《又見饕餮》、《銀荷蓮蓬蟲蛀碟》等作品無不讓人感受到破碎之物的再造之美。當有人問,哪件作品能代表他的水平,他的絕活是啥的時候。他則淡然地答道,“我沒有絕活。要說我的作品為什么受歡迎,我想大概是因為我順著瓷器自身的個性去修補,絕不畫蛇添足”
“修一件器物少則一兩個小時,多則三五天,關鍵在于構思。”耿建華舉例,曾接到一位藏友送來的筆洗,他對著這件寶貝格物了一年多,才想到滿意的修補方案。
送來修補的器物既有一些貴重的茶具,也有普通的粗瓷大碗。總體而言,要么是價值不菲,要么是有獨特的情感意義。這些器物在修補之后有了新生命,也有了獨一無二的故事。
耿建華說他特別喜歡林清玄老師的一句話“在這堅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顆柔軟的心”。鋦瓷是個慢活,修物的同時也是在修心。在金屬與瓷器的構思碰撞中、在精確到毫厘的鉆孔中,在反復磋磨的鋦釘鍛造中,人會慢慢沉下心來,專注到事情本身上去,不斷想著推陳出新拿出更好的作品,也就有了匠心。
非遺要讓更多人看見,鋦瓷行當現在這樣“吆喝”
“鋦盆、鋦碗、鋦大缸嘍”鋦瓷匠人走街串巷大聲吆喝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鋦瓷藝人也“吆喝”不過早已也換了場地,換了形式。
近年來,在短視頻平臺上涌現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們把日常的工作場景記錄下來,發到網上獲得了廣泛的關注,耿建華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是特別感謝短視頻平臺,因為這些平臺的助力,很多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藝得到更好的宣傳。”耿建華表示:“短視頻的強大傳播力讓更多人看到了鋦瓷技藝,也為鋦瓷傳承提供了新載體。”
“一部分業務是茶圈的朋友介紹,大部分還是看到了我的視頻,選擇把瓷器交給我修復。更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年我收了100多個徒弟,他們遍布全國各地,有不少人已經申請到了非遺傳承人稱號”
據了解,非遺早已在快手迸發前所未有的活力。快手藝術與中國文化報聯合發布的2023快手非遺生態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月,快手已經覆蓋1535項非遺項目,非遺項目覆蓋率達98.6%。戰國的剪紙、秦朝的腰鼓、漢朝的泥塑、唐朝的舞獅、明朝的蛋雕……在快手上,各類傳承千百年的非遺文化,開始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傳承發揚。而古老技藝與時代共振迸發出的光彩,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駐足欣賞,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快手上非遺興趣用戶總數已達2.06億。2022年,快手面向非遺創作者推出長期的“新市井匠人扶持計劃”,為優質非遺創作者提供更多曝光和變現機會。2023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快手也發起了「新市井匠人之我家鄉的非遺」活動,邀請明星藝人、文旅局長、站內非遺手藝創作者介紹家鄉非遺。
過去,許多非遺匠人都面臨著傳承斷代、生計受阻等困境,快手等新型數字化社區的出現,推動傳統文化走上更大的舞臺,也成為綿延文化薪火的重要力量。
耿建華認為,鋦瓷依附于瓷器、茶行業的發展,又得益于短視頻平臺的助力,可謂“御風而行”前景廣闊。談到對于行業的期盼,他表示希望更多有審美,有美術基礎的人參與進來,讓鋦瓷這項傳統技藝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