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南陽市西峽縣革命烈士紀念館里進行著一場“特殊”的緬懷。五里橋鎮封灣村農民劉黨強從家里拿出了20多件抗日戰爭時期的軍功章、大刀、手雷、像章等革命文物,現場宣講“紅色文化”,讓更多的西峽人了解身邊的革命故事。
“老一輩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一定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更多的年輕人用好這一寶藏,講好革命故事!”劉黨強激動地說。
(圖為劉克強(左三)帶領大家重溫崢嶸歲月)
今年57歲的劉黨強出生在紅色革命家庭,在祖輩的耳濡目染下,劉黨強從小對革命英雄人物很崇拜,他10歲上山放牛起就關注西峽口抗戰,20多歲時,便萌生把當地軍民打鬼子的故事及戰爭遺物等進行收集整理的想法。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他癡心收集革命文物,一有時間就深入西峽口抗戰爆發地丁河、重陽、五里橋等鄉鎮的村寨、山澗、故居、角落等處進行尋訪。
2015年,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劉黨強在農忙之余,通過深入研究遺物資料時獲悉,1945年侵華日軍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豫西鄂北會戰,妄想通過攻占西安而后占領整個中國。中國軍民在西峽縣馬鞍橋一帶高山叢林里設下“布袋陣”,使得想要“西進”的日本侵略者未能向前一步,戰爭歷時143天,殲滅日寇23000多人,最后兵敗投降。西峽口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最后的槍聲,也是國內唯一舉行戰地受降儀式的地方,在抗戰史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然而這段歷史卻鮮為人知。
“西峽口戰役走的人很多,打得太苦……” 劉黨強聽了參加過重陽店殲滅戰的移民老兵寇景順聲淚俱下講完戰爭場景后,心情無比沉重,隨后廢寢忘食地對抗戰遺物、抗戰武器、抗戰革命人物進行收集、尋訪、整理。他主要收藏的有:抗戰老兵的軍功章,抗戰用的步槍、大刀、手雷等武器1000余件,抗戰圖片100多幅,抗戰歷史書籍200余本,紅色小人書300余本,偉人像章、畫像等物品600余件。
(圖為劉黨強捐贈的收藏文物)
“光收集可不行,得讓大家共同分享。”他考慮再三,把自己多年的藏品進行分類整理,在自家院落里,用彩鋼板搭建起簡易的展覽室,陳列著多年精心收藏的歷史珍品,這些實物和圖片真實再現了西峽山區的抗戰歷史,吸引周邊地區眾多干部群眾前來參觀。
2016年,隨著參觀人員和藏品的增多,劉黨強在當地政府和鄉賢人士的支持下建起了“西峽縣抗日戰役勝利紀念館”。建館以來,共接待單位團體40余家、開展黨建學習60余次,總參觀人數超過7萬人次。劉黨強還借助每年的“七一”、“八一”、清明節、烈士紀念日、抗戰勝利紀念日等重要時機全面開放展館,將文物展示出來,把英雄事跡宣講出來,教育大家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今年他又投資2萬元,租賃2畝空地,準備擴大展館規模。
前不久,當他聽說西峽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建成投入使用,趁清明節到來之前,趕緊把自己精心收藏幾十年的文物捐獻出來,用自己的方式緬懷革命先烈,讓更多的西峽人從中汲取奮進力量,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革命文物只有走進大眾生活,才能煥發新光芒,成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教材。我們一定要把革命文物、歷史資料保存好、利用好、展示好,發揮好我縣國防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讓更多人繼承并弘揚老一輩革命先烈無私奉獻、英勇作戰的寶貴精神。”該縣人武部政委曹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