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家種的20畝胡蘿卜大豐收,又甜又水靈,每畝收獲將近一萬斤。真好!”在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黃臺崗鎮西下河村,種植戶王克理手捧一根根剛剛出土的胡蘿卜,臉上掛滿了豐收的喜悅。冬日暖陽下,村民們采挖、去葉、撿拾,忙得不亦樂乎,一壟壟收獲后的胡蘿卜綿延在肥沃的土地上,豐收的喜悅洋溢在田間地頭。
近年來,南陽市宛城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發展“優質小麥、有機艾草、綠色油料、名優果蔬、生態養殖、鄉村旅游”六大特色產業為重點,全區農業發展實現了由增產向提質的巨大轉變,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在宛城區瓦店鎮界中村,眼下正值萬余畝大蔥豐收的季節,一行行大蔥顯得格外蔥郁,滿眼的蔥桿和忙碌的人群盡收眼底。近日,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來到田間,看到村民們分工明確,有打捆的、有搬運的、有裝車的,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種植戶李陽正指揮著工人往收購大蔥的貨車上裝載打捆好的大蔥,他高興地說:“大蔥今年種植了三十幾畝,今年產量比往年都高,往年產量只有七八千斤,今年能達到一萬余斤。”
瓦店鎮副鎮長林淼介紹說:“瓦店鎮大力推進優勢產業,規模化種養,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形成了以逵營為中心的萬畝優質苗木基地、以梁莊為中心的千畝生態高效農業、以鄧官營為中心的萬畝無公害蔬菜、以界中為中心的萬畝大蔥種植,以來莊為中心的萬畝薺菜等一批特色生產基地。”
以小見大,一葉知秋。放眼宛城,以區域化布局為基礎、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特色產業日益明晰。宛城區農業專家、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天海介紹,該區堅持綠色發展導向,以“優質小麥、有機艾草、綠色油料、名優果蔬、生態養殖、鄉村旅游”為核心,著力打造林果花卉觀光區、水產養殖觀光區、有機綠色蔬菜特色種植區、糧油循環農業示范區、糧食生產核心區等五大功能區;建成了黃臺崗特色蔬菜、瓦店精細菜、茶庵溫棚蔬菜等生產基地,紅泥灣生豬、黃臺崗蛋雞、高廟肉牛、漢冢水產等養殖基地,全區優質果蔬種植面積達11萬畝,特色產業優勢逐步明晰。
“我們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王天海說,該區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申報注冊優質農產品商標,一大批像“黃臺崗”牌胡蘿卜、“鳳凰臺”牌土豆等優質農產品商標應運而生,“三色鴿”、“界中”等10余個優質農產品知名品牌享譽省內外,全區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面積達2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42.6%,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效果明顯。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下一步,我們堅持黨建引領,深耕做活郊區經濟,助推鄉村振興,在做實常規動作的基礎上,創新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產業發展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帶領農民朋友奮戰在鄉間田野,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壯美篇章。”宛城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周江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