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果小菁結束演出,脫下沉重的行頭,卸掉臉上厚重的妝容,在路上與常人無異,來往的行人沒人知道她是位站在追光下光鮮亮麗的京劇演員。
時間和藝術的關系,可謂緊密而微妙。建立了規范化表演形式、擁有一千三百多個傳統劇目、有“國劇”之稱的京劇,卻在如今遇冷。有時候果小菁也會問自己:“學了20年戲,投入那么多,究竟換來什么?傳承了200多年的‘老文化’,是否要‘革新’才能繼續走下去?”
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如今,身為非遺創作者的果小菁已在快手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京劇內核不容改變,但或許能換個方式被大家重新看見”。
一次偶遇,開啟戲曲從藝之路
果小菁與京劇的相識如很多戲文故事一樣,是“命運使然”。7歲那年,她格格不入地駐足在一群斗戲的票友周圍,聽得津津有味。板腔音韻、唱念做打、生旦凈丑......連她自己也記不清,究竟是哪一點觸動了心中那根弦,就此入了“梨園行”。
這也是個“天賦異稟”的故事。開始學習京劇后,果小菁的領悟力和樂感令她的啟蒙老師驚訝。“一分鐘的唱,這個年紀的小孩通常要學三周到一個月,而果小菁一兩次課就能唱下來。”與此同時,找準進口自然啟唱是京劇的基本功之一,而果小菁基本聽了前奏就知道在哪開口,“20幾個小孩才能有一兩個這樣的苗子”。抱著惜才之心,啟蒙老師介紹她去了戲校,果小菁就此開始專業學習之路。
京劇講究唱念做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不同角色行當更是有不同的規范和路數。為了讓孩子們能將基本功運用嫻熟,更好地塑造人物,戲校課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從早上6點半到晚上8點半一直在訓練室上課,每晚沾枕頭就能睡著。”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十幾年的堅持下來,果小菁收獲了榮譽,也成為了國家級青年京劇演員,京劇夢似乎已經實現。但現實很“骨感”,她發現,苦練多年的技藝卻難以在劇場換得滿意的上座率,“京劇圈子變小了”。
一條快手短視頻,讓她看到了新可能。“有次我刷到一位老師傅介紹榫卯結構,才了解到中國古建筑還應用了如此精妙的技藝,同樣是傳統文化,京劇是不是也能用這種方式被更多人看見呢?”
用年輕人的方式,打破京劇次元壁
用短視頻宣傳京劇的“革新路”并不好走。京劇是一個講究規矩、流派、傳統的行當,“新”模式、內容和“老”文化內核的結合一旦把控不好,極易引發負面效果。最開始,果小菁拍攝了一些京劇選段發到快手上,但數據慘淡,零星幾個漲粉也是“老戲迷”,遠達不到擴大京劇受眾的目標。“我想到剛入行時,老師給我講一些字要斷唱,當時我不理解,現在想來,觀眾和當時的我一樣,聽不懂戲,也就不會喜歡。”
只有降低門檻,觀眾才能更容易了解這項藝術。“先吸引關注,再傳播文化。”果小菁開始從京劇文化的小點出發,與當下流行元素相結合,以小見大,淺入深出。變裝視頻、“京劇彩妝”步驟、造型過程……“每當有數據較好的作品,我們就當做成功模版保留,再拓展下一個。”她有一個短視頻工作室,攝影、剪輯、助理……無一例外在之前沒接觸過京劇,但他們卻成了果小菁作品的場外指導。有一次,她計劃拍一段耍花槍的視頻,工作室小伙伴想看“花槍從手中扔出再接住”的招式,果小菁就根據建議進行編排。在這些“非專業人士”幫助下,視頻果然收獲了不錯的效果。
快手平臺對傳統文化大力度的扶持也讓果小菁甚感欣慰。“我的一條作品被單獨做成熱點,推上了榜單。”在這條視頻中,果小菁通過鏡頭引領觀眾們走進“北京京劇院”,見識“100年前的娛樂圈”。梅蘭芳先生演《四郎探母》時的“旗蟒”、早期京劇演員表演時穿的“內襯竹衣”......陳列在堂內的老物件彰顯了百年前京戲的盛況,也收獲老鐵們近20萬點贊。
但反對的聲音還是會出現。有人認為短平快的短視頻無法展現立體的舞臺戲劇,也有“守舊派的老人”覺得這樣有悖于傳統。但事實上,盡管在結合時代潮流創作,但果小菁對于傳統京劇的唱腔、動作、劇本結構始終保持敬畏。“但凡有一點拿不準我都會和老師交流,確保輸出的東西準確、規范。”
好在,果小菁的努力沒有白費,越來越多人開始向她咨詢去哪能學京劇。“粉絲也逐漸年輕化,很多人現在比我還懂,隨便說個選段就知道出處,之前發的一條妝發視頻,還引發了一波仿妝熱潮。通過快手能把一個點不斷放大,讓更多人了解、模仿,我覺得這是件好事。”
國粹+劇情打造沉浸式文化之旅,商業力量讓京戲被更多人看見
在規范中求變化,讓京劇走進生活、走近年輕人。對于京劇傳承細致謹慎的果小菁也只是個28歲的姑娘,舞臺下的她有著金色的半長頭發,穿搭時尚休閑,和人們刻板印象中的京劇傳承人形象天差地別,也因此被很多人愛稱為“最不正經的京劇演員”。
擁有274.6萬快手粉絲的她,有時也免不了被問一些“敏感”問題,最多的便是對于“傳統文化商業化”的態度。在她看來:“戲曲文化傳播和商業化相輔相成,商業能力證明技藝的市場,也能推動這項技藝被更多人接受。”
事實上,京劇本就是商業產物。明清時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成功引發文化消費欲望高漲,京劇得以興起,京劇演員也成為當時最具商業價值的演員。同樣道理,“如今京劇商業化既能為演員帶來更多收入,也能讓我們有更多精力和財力將京劇文化推廣做得更大、更好”。
果小菁對于商業化坦誠大方的態度,加上優質視頻內容創作能力,以及對于京劇文化傳承的求索,也讓她獲得不少品牌青睞。今年年初,快手“春節女性人物短片”活動中,她就向大家講述了與京劇結緣的二十載,并將護膚妝臺與躍動舞臺相結合,展現她堅持傳遞中國之美的同時,也凸顯出佰草集堅持呈現肌膚真實之美的產品理念。
傳統文化加劇情的思路也適用于更大的舞臺。前不久,果小菁受邀參與了快手與河南衛視聯合播出的《國潮盛典》節目錄制,晚會把傳統文化+河南衛視王牌IP+快手達人+京東街區相結合,使節目內容更加生動、有融合感。“晚會共演繹《紅鬃烈馬》其中三段,我參與《武家坡》選段的表演,拍攝前導演會和我交流故事梗概,再根據橋段和人物設定場景,看得出官方是真心想幫助我們傳播傳統文化。”
果小菁對于京劇的“另類革新”也受到越來越多圈內人認可,在《國潮盛典》中為果小菁配戲的演員丁云飛原本與她素不相識,籌備間隙也向她討教起如何在短視頻平臺拆解京劇文化,臨了還感嘆一句“做得可真好”。
弦索胡琴,濃妝重彩,角兒們每次粉墨登場都演繹著對這個行當的堅持與不懈追求,“京劇到現在已有200多年歷史,我們傳承著‘見證過歷史’的文化,也應承擔起發揚它的責任”。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