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廢的游園成了孩子們嬉戲的樂園,閑置的荒地發展成了盆景展示園。漫步在汝州市米廟鎮石槽王村內的大街小巷,搖曳的燈籠、挺拔的翠竹、籬笆扎起的小花園、獨具特色的文化墻,一角一隅皆風景,一事一物憶鄉愁。
“雖然生活在農村,但我覺得很幸福。我們出門都是公交車,村內村外都是游園,環境一點不比城里差。”石槽王村村民靳奎畫滿臉自豪地說道。
在實現道路全面硬化、環境全域保潔、污水全部入網、廁所全面改造的基礎上,今年來,石槽王村進一步抓實、抓細、抓好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提升群眾幸福感,探索建立了一條支部帶動、黨員出動、黨群互動的常態化精細化人居環境治理機制。
“干就對了!”面對人居環境整治繁重的任務和黨員群眾“袖手看”的尷尬境地,石槽王村黨支部書記張曼曼連續召開村組干部、黨員、群眾代表會,通過一周時間,大家提高了認識,統一了思想。“我們通過規范化規劃、精細化治理、長效化管理、特色化打造‘四化’模式,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整治水平。”張曼曼說道,村上邀請專業設計公司,依托獨特的石槽文化和顯著的區位優勢,突出省級特色旅游村的持續性創建,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特色亮點打造。
整治期間,該村實行黨員包戶、干部包街機制,把每周五定為石槽王村大掃除日,提前在微信群里發通知,要求村組干部、在家黨員做表率,農戶在家的出力、在外的出錢,對兩個自然村大街小巷全部收拾一遍,一個標準:大街小巷不能見垃圾,房前屋后不能有雜物。黨員干部先清掃自家“門前雪”,再動員周邊群眾動手干,逐條街進行評比,干得好、庭院美的制作成光榮榜在微信群內表彰,以小禮品、掛牌等形式給予激勵,對不配合、成效差的村干部帶著志愿者上門助力,幫助整改。
今年1至4月份,石槽王村栽植綠化苗木10000余棵,建設文化墻1500米,制作墻體文化2000平方,提升游園一處,發動勞力690人次,動用機械36臺次,清理垃圾300余方,拆除亂搭亂建、殘垣斷壁13處,評選人居環境示范戶3戶。
“下一步我們還要在精細化上下功夫,以點帶面,爭取全鎮每條街都打造成人居環境示范街、每家每戶都爭創人居環境示范戶,用實實在在的舉措提升米廟鎮的‘顏值’,擦亮‘省級特色旅游鄉村’的名片。”米廟鎮鎮黨委書記李建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