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信陽市平橋區長臺關鄉,只見土地寬敞平坦、一座座大棚一字排開,處處翠綠、處處生機。長臺關鄉是傳統農業鄉,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在淮河之水的沖擊灌溉下,為蔬菜產業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近年來,長臺關鄉黨委、政府確定了“以東部為主發展綠色蔬菜種植帶;以107國道以西淺丘陵為主發展糧食、花生種植帶;以易灣大橋至107連接線和長臺古渡“一線一點”發展旅游觀光帶;以中心集鎮為主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中心的“三帶一中心”產業規劃和工作思路,始終堅持把蔬菜產業作為特色亮點,積極實施“企業+合作社+農戶”的三位一體運營模式,采用訂單銷售、統一分揀、統一配送模式,拓寬長臺關鄉農產品銷售渠道。
劉英俊是楊廟村方洼村民組村民,2015年返鄉創業后,通過學技術、搞實驗,一步步把蔬菜大棚從六七畝發展到了30多畝。如今,茼蒿、芹菜、菠菜、黃心菜、小白菜……劉英俊的大棚一年四季從不閑著、收入也從沒斷過。他說:“我每個月有20來天能收菜,每天能收千把斤。去年掙了40多萬塊。今年又新流轉15畝地,準備再建大棚,擴大規模。種菜這個收益,還真行!”
在長臺村的百畝蘿卜地里,胡興勝正忙著指揮人手,當天的5000斤蘿卜要趕在下午前運到大別山農貿市場。胡興勝說:“我們這,就該是種蘿卜的地。沙土肥沃,蘿卜又脆又多汁,去年畝產達到了一萬斤。我除了自己種的幾十畝,還在村里收散戶的,每天收蘿卜、洗蘿卜、運蘿卜,都快忙不過來了。”
在余寨村、馮樓村、盧崗村……像劉英俊和胡興勝這樣的種植大戶還有很多,他們不僅自己致富,還通過用工、扶持,幫助周邊群眾就業增收。流轉土地、搭建大棚、引進新品種,隨著技術進步、政策支持,越來越多的群眾踏上這趟致富“班車”,長臺關鄉蔬菜種植產業發展也逐步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在裝滿市場“菜籃子”的同時,也裝滿了群眾的“錢袋子”。
編輯:劉夢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