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國(伊川)甘薯產業發展大會暨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十四五”工作會議在洛陽伊川舉辦。“嶺上西薯”繼杜康美酒、伊川小米之后,洛陽伊川又添一張農業新名片,也標志著伊川紅薯產業進入到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救命糧”變成“發財薯”】
伊川縣地處豫西丘陵地區,自然環境和地質條件非常適宜紅薯種植。
當地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上世紀40年代。
1943年饑荒中靠著紅薯救活了很多人,因此當地群眾中廣泛流傳“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的諺語;上世紀50年代引進“勝利100”,后退化嚴重;上世紀80年代末引進“徐州18”、“553”紅薯,增產效果明顯,種植紅薯極盛時僅鴉嶺鎮就達到6萬畝,霜降后漫山遍野的都是白花花的紅薯片,是豫西重要的紅薯片集散地。
近年來,伊川縣 委、縣政府依托富硒資源稟賦和種植基礎,謀劃實施了以富硒谷子和富硒紅薯為重點的“2+N”富硒產業體系。紅薯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之一,伊川縣不斷加大產業基地建設、品牌文化、產權保護支持力度,紅薯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品牌價值和市場美譽度不斷提升。
今年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全年產值超過5億元,畝均純收益超過3000元。今年4月份,被農業農村部納入“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科技創新鑄就品質】
伊川縣聘請全國甘薯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馬代夫教授做產業規劃;與河南科技大學合作,于2018年1月建設了洛陽薯鄉薯業科創園,建設種苗棚60余個,完成了煙薯25等10余個優秀品種的脫毒攻關,畝產較未脫毒紅薯提高20%,病毒病發病率減少80%以上,極大地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
推廣深耕翻土、高起壟、廣覆膜、簡化栽培、無人機統防統治、有機肥循環利用、病蟲害物理防治等一批農業技術,使紅薯產量穩定在4000斤/畝左右,勞動量減少50%,用水量節約37%,商品化率提升22%,種植收益提升70%以上。
投資1000余萬元,建成河南省富硒農產品檢測檢驗中心,今年7月份通過省技術專家驗收,已具備檢測資質,正在試運行,將進一步助力該縣富硒產業發展。
【硒素加持錦上添花】
2018 年3 月,河南地質部門勘察發現,在伊川縣鴉嶺、平等、鳴皋、葛寨一帶分布著6 條富硒土壤富集帶、50 萬畝富硒耕地。
伊川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確立了富硒小米+富硒紅薯的產業發展路徑,并加快部署項目實施,與北京福來公司合作,深入挖掘紅薯文化價值,尋根塑魂,理清優勢,以年輕化、快餐化、功能化為目標,精準定位,力爭打造嶺上硒薯第一鮮食品牌。
該縣打造了鴉嶺鎮亓嶺村嶺上硒薯種植示范基地等6個紅薯種植標準化示范基地帶領農戶種植紅薯10萬畝,從原來的鴉嶺鎮輻射到現在的伊川東西兩嶺,從原來的商超零售到現在的滿大街銷售,伊川“嶺上西薯”火遍洛陽、火上鄭州。
為了促進紅薯產業發展,該縣還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連片種植50畝以上的,每畝給予100元補貼,連補三年;給予每個新型經營主體20-200萬元的創業貸款支持;優先布局高標準農田項目,為產業發展提供水電路配套,優先實施“四好農村路”、生態調蓄和林業修復工程,統籌改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和交通條件,全方位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產融合高質發展】
今年,伊川縣與河南省水投集團、洛陽農發集團合作,計劃投資3億元,在鴉嶺鎮高標準打造1萬畝的嶺上硒薯數字化農業示范方,配套建設紅薯博物館、農業主題公園、科技研發中心、深加工中心、紅薯產業小鎮等一系列產業融合項目,打造紅薯產業全產業鏈。
目前,倉儲中心、物流中心、分揀中心、深加工中心、電商中心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設,市級紅薯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在創建,現代化、規模化、專業化的高品質紅薯產業發展大幕正在徐徐展開。
豐產性好、高產穩產,全株可食、糧菜兼用,適應性廣、易種易繁,營養豐富、保健功能,病蟲危害輕、肥藥投入少,紅薯是傳統的糧食作物,又是新興的經濟作物,已經成為受人歡迎的健康食品,在保證糧食安全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伊川縣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發展之路。 (編輯 施尚景 熊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