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棄之無用的高粱桿,被一位非遺傳承人巧手一變,“變”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作,這位年輕的80后傳承人,不僅做出了如十二生肖等多樣的民俗產品,他還還原了一座有名的紅船。
沒用一滴顏料,高粱桿畫就能栩栩如生
不走近看,你會以為墻上掛了一只活公雞。
這只公雞活靈活現的,驕傲地甩著褐色發亮的尾羽,從遠處跑過來。它跳上一塊小溪旁的巖石,另一只爪還沒來得及放下,氣宇軒昂地盯著前方、紅色的雞冠挺立著……
走近一看,原來是幅畫。
怪不得從遠處看,這幅畫里的公雞就像活過來一樣---公雞身上的毛油光發亮的、還特別有層次感,做出了3D立體的效果,“這是用高粱桿做的。”《清香千里吉祥神州》的作者閆玉虎笑著說。
高粱桿畫,又叫秫秸畫,它是中國民間剪貼畫的一種,是漢族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因為畫作中使用高粱的秸稈作畫而得名。
而閆玉虎的高粱桿畫,現已被鄭州市上街區列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也作為秫秸畫第七代傳承人,獨特運用高粱桿的天然顏色進行畫面色彩的表現,讓高粱桿畫走進更多人的視野中。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清香千里吉祥神州》這幅畫中,沒有使用一滴顏料,大公雞身上毛羽的差別,是高粱桿不同時期呈現出的顏色,“頭部和脖子、前胸這里,是米白色、兩只雞爪采用的是放置一段時期的顏色、尾部的褐色毛羽,則是高粱長到后期呈現出的色彩,”閆玉虎解釋,“包括公雞腳下踩的巖石、頭頂探出的花和樹枝,采用的都是高粱桿。”
歷時三個月的紅船
6月30日,閆玉虎的這幅《清香千里吉祥神州》,被展示在了河南省文化館,其實,他還有一幅更廣為人知的代表作---《紅船引領再出發》,這幅畫作還被評為河南省民間藝術大賽的一等獎,也是所有獲獎作品中,唯一的高粱桿畫類別。
這是一幅長3米、寬1米的作品,它是仿照位于浙江省嘉興市的南湖紅船所創作的。
“那還是2017年,我萌生出想用高粱桿‘畫’這艘南湖紅船,”閆玉虎回憶,“這艘紅船體現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也表達出對中國共產黨的一顆赤誠之心,我覺得很有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想著容易,可做起來難,首先面臨的難關,閆玉虎沒有去過嘉興、親眼看到這艘船,他只能全網搜索紅船的照片,360度地觀察紅船的結構。
“有的照片拍得太小了,無法看清細節,所以,前前后后的搜圖、制圖,就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閆玉虎說。
紅船畫的制作,并不亞于繪制一份機械圖,閆玉虎把紅船的結構攤開來,一點一點地繪制;船上的零件多,他細細摳著每一處的細節,就是為了還原最真實的紅船;到了拼貼的重要環節,他把自己鎖在屋子里,身旁是一堆又一堆的高粱桿,“這個顏色放在船頭有些白……不對,顏色應該再深一點……”
就這樣,前后花了三個多月時間,閆玉虎終于打磨出了這件傾注了巨大心血的作品。
在他手中,古老的高粱桿畫煥發新生
閆玉虎并不善言辭,但只要認準了一件事,就會拼盡所能,將其呈現出來,“做任何事都要動腦子、都要攻克當下的難關,我做這樣的作品,就是想傳遞一種精神,我想這也是我們整個民族需要的傳承精神。”
就像高粱桿畫,在民間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閆玉虎作為秫秸畫第七代傳承人,也秉承著父輩祖輩對這份事業的熱愛,將這樣的民間藝術傳承下去。
“從我幼時記事起,父親和家里其他叔伯,就會用高粱桿作畫,”閆玉虎說,那時候,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家里有人會做,也只是當一個愛好,它并不能為家里帶來多少收益。
但耳濡目染中,無形間激活了閆玉虎的藝術細胞,高中時他開始學習了畫畫,這也為他大學選擇雕塑專業、現在從事高粱桿畫的創作提供了土壤。
“我希望在時代的進步下,高粱桿畫可以在我手中煥發新生,與新時代碰撞出更強的生命力,”閆玉虎說。為此他注冊了快手,把畫好的高粱桿畫發在上面。就和快手上很多民間老藝人一樣,他希望家鄉的高粱桿畫也能被短視頻這種新媒介盤活,讓更多的年輕人看見高粱桿畫。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他在繼承原有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還發明了高粱抽絲法、刮邊法等新工藝,讓高粱桿畫的效果得到提升,并讓其畫作的生產效率大大提升,“可以說,閆玉虎讓這項古老的手工藝,在新時代釋放出新的活力,”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趙利濤說,“也希望有更多的‘閆玉虎’出現,豐富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并把這類文化的精神傳承下去!”
編輯:張恒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