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鄭超 通訊員 顧愛利/文 郭崢/圖
熱電聯產是什么意思?“引熱入鄭”項目有哪些“黑科技”加持?輸送管線如何跨過南水北調工程?
5月25日,2021年“科技活動周”科普活動在鄭州熱力集團有限公司裕中二期管南隔壓站舉行,此次活動的主題為“黨領導供熱科技創新——引熱入鄭 溫暖綠城”,來自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的40余位高校師生受邀參加。

供熱行業術語“大集錦”,令學生直呼“漲知識”
上午9點,大巴車從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門口駛出,該校師生跟隨鄭州熱力集團的工作人員,一同開啟了一次“尋熱”之旅。
在行車途中,鄭州熱力集團客服中心熱線員孟瑞瑞為師生們介紹了鄭州市集中供熱發展歷程及“十三五”期間的科技創新成就。
熱源是集中供熱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熱源主要有熱電聯產和燃氣鍋爐房組成。”孟瑞瑞為大家解釋了熱電聯產的意義,即在同一電廠中將供熱和發電聯合在一起,將普通電廠廢棄的熱量加以利用,為工業和家庭提供取暖用熱,大大提高能源綜合利用率,許多學生表示很新奇,“這是第一次聽說,漲知識了!”

不知不覺中,大巴車已經來到此次活動的第一站,即裕中電廠二期引熱入鄭項目配套工程南水北調熱力管道橋。
“這個工程是上跨南水北調中線的特大型建筑物,橋梁結構總長300m,寬16m,滿足同時敷設4根DN1600熱力管道空間及檢修要求。”孟瑞瑞說,為了避開工程南面500KV高壓線,設計橋跨采用了非對稱設置,其大跨度和非對稱布置的結構形式,在河南省乃至全國橋梁工程建設領域屈指可數,為防止施工期間污染總干渠水質,采用了二次兜底全封閉防護等措施加強對南水北調水體污染的防護。
現代化、科技化的供暖模式,讓師生們不住點贊
提到供熱科技創新,“引熱入鄭”是典型代表。
例如裕中熱電廠百萬機組引熱入鄭供熱管網工程項目,電廠位于新密市境內,熱源由裕中電廠2×1030MW機組向鄭州市供熱,其也被列為2019年鄭州市重點建設項目。管網線路從裕中熱電廠2×1030MW機組引出2×DN1600供熱主干網,全長約34公里,供熱能力1200MW,可供面積2667萬平方米,滿足約40萬戶居民冬季供暖。
為了進一步直觀地了解這一工程,大家再次驅車來到裕中電廠二期引熱入鄭項目配套工程管南隔壓站。

在鄭州熱力集團“引熱入鄭”項目部技術科科長李永忠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循環泵間、管道間、板換間、制水車間等,詳細地講解了“引熱入鄭”項目的必要性、長輸管線施工管理、隔壓站工藝流程及主要設備功能,觀看了“引熱入鄭”科技創新亮點的展板。參觀現場互動交流氣氛熱烈,現代化、科技化的供暖模式更是讓師生們不住點贊。
“在學校學過相關知識, 但是來到這里實地感受供熱運輸等,還是第一次。”該校大二學生王啟林表示,近距離參觀“引熱入鄭”項目,為它的規模之大、技術之新感到震撼,通過這次的學習參觀,將有利于自己從理論走向實踐,更好地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
持續4年開展科普活動,搭建起與公眾交流的“熱力橋”
通過參觀交流,學生們較為全面地了解到鄭州市集中供熱的發展歷程、現狀和發展前景,看到了“引熱入鄭”之后集中供熱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及科技創新給集中供熱帶來的可喜變化。

“我們作為高職院校,與本科教育有所區別,更注重鍛煉實操能力,更需要和企業對接交流,而平時缺乏這樣的機會,非常感謝鄭州熱力集團,通過這樣的形式,帶領學生完成了一堂生動的‘認知實習’課。”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郭老師表示,在現場參觀,有利于學生直觀學習到如何換熱、輸配等環節的原理,了解將熱水供到千家萬戶的整個流程,同時還能對未來的就業方向有較為清晰的認知。
為了組織好、開展好這次活動,鄭州熱力集團相關工作人員提前做好了充足準備。
“我們要選擇參觀地點、設計參觀路線,這些點位起碼跑了三四趟。”鄭州熱力集團技術研發中心工作人員顧愛利表示,這次的主題緊貼“科技創新”,并聯動高校開展活動,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供熱行業,了解現有工藝流程和科技創新方法,也感受到熱力工作者為提升服務而做出的努力。

據了解,從2018年開始,鄭州熱力集團持續開展“科技活動周”科普活動,邀請鄭州市民、用戶代表、青少年代表等群體走進供熱現場,以互動參觀的活動形式讓大家走近供熱、了解供熱,進一步搭建好與用戶交流溝通的橋梁。(編輯 呂瑞天)
熱電聯產是什么意思?“引熱入鄭”項目有哪些“黑科技”加持?輸送管線如何跨過南水北調工程?
5月25日,2021年“科技活動周”科普活動在鄭州熱力集團有限公司裕中二期管南隔壓站舉行,此次活動的主題為“黨領導供熱科技創新——引熱入鄭 溫暖綠城”,來自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的40余位高校師生受邀參加。
供熱行業術語“大集錦”,令學生直呼“漲知識”
上午9點,大巴車從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門口駛出,該校師生跟隨鄭州熱力集團的工作人員,一同開啟了一次“尋熱”之旅。
在行車途中,鄭州熱力集團客服中心熱線員孟瑞瑞為師生們介紹了鄭州市集中供熱發展歷程及“十三五”期間的科技創新成就。
熱源是集中供熱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熱源主要有熱電聯產和燃氣鍋爐房組成。”孟瑞瑞為大家解釋了熱電聯產的意義,即在同一電廠中將供熱和發電聯合在一起,將普通電廠廢棄的熱量加以利用,為工業和家庭提供取暖用熱,大大提高能源綜合利用率,許多學生表示很新奇,“這是第一次聽說,漲知識了!”
不知不覺中,大巴車已經來到此次活動的第一站,即裕中電廠二期引熱入鄭項目配套工程南水北調熱力管道橋。
“這個工程是上跨南水北調中線的特大型建筑物,橋梁結構總長300m,寬16m,滿足同時敷設4根DN1600熱力管道空間及檢修要求。”孟瑞瑞說,為了避開工程南面500KV高壓線,設計橋跨采用了非對稱設置,其大跨度和非對稱布置的結構形式,在河南省乃至全國橋梁工程建設領域屈指可數,為防止施工期間污染總干渠水質,采用了二次兜底全封閉防護等措施加強對南水北調水體污染的防護。
現代化、科技化的供暖模式,讓師生們不住點贊
提到供熱科技創新,“引熱入鄭”是典型代表。
例如裕中熱電廠百萬機組引熱入鄭供熱管網工程項目,電廠位于新密市境內,熱源由裕中電廠2×1030MW機組向鄭州市供熱,其也被列為2019年鄭州市重點建設項目。管網線路從裕中熱電廠2×1030MW機組引出2×DN1600供熱主干網,全長約34公里,供熱能力1200MW,可供面積2667萬平方米,滿足約40萬戶居民冬季供暖。
為了進一步直觀地了解這一工程,大家再次驅車來到裕中電廠二期引熱入鄭項目配套工程管南隔壓站。
在鄭州熱力集團“引熱入鄭”項目部技術科科長李永忠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循環泵間、管道間、板換間、制水車間等,詳細地講解了“引熱入鄭”項目的必要性、長輸管線施工管理、隔壓站工藝流程及主要設備功能,觀看了“引熱入鄭”科技創新亮點的展板。參觀現場互動交流氣氛熱烈,現代化、科技化的供暖模式更是讓師生們不住點贊。
“在學校學過相關知識, 但是來到這里實地感受供熱運輸等,還是第一次。”該校大二學生王啟林表示,近距離參觀“引熱入鄭”項目,為它的規模之大、技術之新感到震撼,通過這次的學習參觀,將有利于自己從理論走向實踐,更好地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
持續4年開展科普活動,搭建起與公眾交流的“熱力橋”
通過參觀交流,學生們較為全面地了解到鄭州市集中供熱的發展歷程、現狀和發展前景,看到了“引熱入鄭”之后集中供熱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及科技創新給集中供熱帶來的可喜變化。
“我們作為高職院校,與本科教育有所區別,更注重鍛煉實操能力,更需要和企業對接交流,而平時缺乏這樣的機會,非常感謝鄭州熱力集團,通過這樣的形式,帶領學生完成了一堂生動的‘認知實習’課。”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郭老師表示,在現場參觀,有利于學生直觀學習到如何換熱、輸配等環節的原理,了解將熱水供到千家萬戶的整個流程,同時還能對未來的就業方向有較為清晰的認知。
為了組織好、開展好這次活動,鄭州熱力集團相關工作人員提前做好了充足準備。
“我們要選擇參觀地點、設計參觀路線,這些點位起碼跑了三四趟。”鄭州熱力集團技術研發中心工作人員顧愛利表示,這次的主題緊貼“科技創新”,并聯動高校開展活動,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供熱行業,了解現有工藝流程和科技創新方法,也感受到熱力工作者為提升服務而做出的努力。
據了解,從2018年開始,鄭州熱力集團持續開展“科技活動周”科普活動,邀請鄭州市民、用戶代表、青少年代表等群體走進供熱現場,以互動參觀的活動形式讓大家走近供熱、了解供熱,進一步搭建好與用戶交流溝通的橋梁。(編輯 呂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