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河南省魯山縣瓦屋鎮土橋村附近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一大批工人在堆積如山的鋸末前加工著香菇菌種袋。“要不是魯山縣和鄰縣森林撫育產生這么多枝條,咱生產香菇就會缺原材料。綠水青山給咱帶來的效益還真是不小!”瓦屋鎮致富帶頭人、大潺寺村黨支部書記雷根憲在菌種袋生產線旁高興地說。
雷根憲和另一位農民匡長軍返鄉創業,利用當地豐富的森林撫育剩余物,建設一個“香菇小鎮”項目,年種植香菇1000萬多袋,直接帶動300余人務工。
魯山縣林業局局長張文藝介紹,三年來,該縣森林撫育工作取得一舉多贏的效果,通過45.24萬余畝中幼林撫育,獲取櫟木剩余物20萬噸,助力發展食用菌8000萬袋,提供就業崗位5000余個,創造經濟效益4.8億多元。5月12日,全省森林撫育工作現場會在該縣召開。
魯山縣林地面積218.5萬畝,森林覆蓋率56%,現有櫟類林木面積190萬畝,中幼林面積達120萬畝以上,森林撫育任務繁重。三年來,該縣拿出45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森林撫育工作,高標準完成森林撫育任務45.24萬畝,驗收合格率達98.3%以上;同時完成新造林10.69萬畝,年均造林3萬多畝。今年4月3日,《人民日報》對該縣的林業生態建設成效進行了報道。
在森林撫育過程中,魯山縣建立示范培訓點96處,培訓森林撫育人員3800余人次。通過有效的技術培訓和質量管理,杜絕了“伐樁過高、伐大留小、亂開天窗、撫育不到位”等現象。縣林業局組建5個督導專班進行常態化督導,嚴格按照《森林撫育技術規程》進行驗收,對達不到驗收標準的堅決不予驗收。
魯山縣還綜合利用森林撫育剩余物加工袋料香菇,將森林撫育廢棄物用于生物質發電,大力支持“三林經濟”發展,推動良好的生態環境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該縣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等與林業生態有關的國字號榮譽十余個,為打造全國旅游目的地、爭當中原“兩山”理論實踐樣板區奠定堅實的基礎。
“魯山縣不僅森林撫育工程項目抓得有成效,還通過對縣城近郊國有林區的退化生態防護林進行修復,建成一個數千畝的森林公園,為廣大市民提供了集休憩、健身、康養于一體的多功能森林綠地,在全省有很強的示范意義。”河南省林業局副局長師永全在現場會上說。 (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