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民間如此形容白茶,白茶本是中國六大茶類相對較冷門的品種,最近幾年卻悄然流行起來。
中原茶葉市場也未能躲過這陣白茶興起之風。據匯美茶城的商戶反映,近兩年身邊的客戶對白茶的需求量有明顯提升,尤其是今年,白茶的熱度經過互聯網的帶動更是達到空前。
“白茶的熱度是高了,但福鼎白茶的進貨成本也水漲船高,加上后疫情時代出行放開,部分客戶直接選擇前往原產地采購,對于我們經銷商而言,盈利卻變難了。”商戶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4月24日,“中國白茶貿易洽談會暨中國白茶城運營啟動儀式”在福建政和舉行,20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經銷商以及國內茶葉界專家等受邀參會。對于中原白茶市場而言,福鼎白茶的名氣遠大于政和,那中國白茶城的正式啟動是否會改變白茶行業的格局?
【歷史 :中國白茶城正式啟動】
中國白茶城位于中國白茶主產區福建省政和縣,依托政和“中國白茶之鄉”的場地優勢,打造專業市場的生態閉環。
項目占地120畝,總投資8億元,總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是中國供銷農產品批發市場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農批)攜手政和縣人民政府聯合出資興建,由中國農批控股并具體負責實施建設和運營的國有項目。
據悉,項目圍繞白茶產業,以中國白茶主產區為依托,打造以白茶交易為核心、多品種茶葉交易相融合、建設成集茶葉展示交易、檢測認證、年份茶倉儲、物流服務、信息發布、拍賣服務、金融服務、白茶價格指數發布及茶文化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一站式”全國白茶集散中心。
儀式上,政和縣委書記黃愛華書記表示,中國白茶城的正式開業,意味著政和茶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中國白茶城開業,立足政和、面向全省、輻射全國,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可待。政和縣將持續踐行廖俊波精神,把茶人當親人,把茶企的事當家事,提供“保姆式”服務,讓茶企茶人享有更好的“主場待遇”,分享增收致富的幸福。
一片葉,一座城。政和因茶而得名,白茶文化底蘊深厚。據統計,截至2020年末,全縣茶園總面積達到11萬畝,茶葉總產量1.63萬噸(其中白茶8700噸),涉茶企業達到610家。政和白茶已成為當地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之一。
【區別: 福鼎、政和各有所長】
“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提到白茶,大多數人想到的還是福鼎白茶,但隨著近幾年白茶市場大熱,政和白茶順勢而為,漸漸也成為了白茶市場中消費者的心頭好。“政和白茶,中國味道。”政和也開始傳遞著自身的品牌理念。
“福鼎白茶的白毫明顯,外形好看,肥碩短粗,以芽茶見長,芽粗壯肥;政和白茶的白毫略薄,條形多稍瘦細長,會顯較多的梗。”從鄭州匯美茶城前來參加活動的茶葉商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在2018年左右我們商戶才有把政和白茶從白茶品類中細分出來的概念,在此之前,政和白茶也被我們統稱為福鼎白茶。”
據中國白茶城內的商戶介紹,除了外觀上的不同外,兩地茶的主打產品、工藝、滋味、價格價值等均有所區別。
受地理因素影響,福鼎白茶主要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樹等樹種為主,屬于早生種;而政和白茶主要是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等樹種,屬于晚生種。
而制作工藝上,福鼎白茶以日光萎調為主,主要是靠“日曬”;政和白茶則將鮮葉均勻地攤晾在水篩上,置于通風的專用茶樓里進行自然萎凋,靠的是“陰干”。
“白茶的工藝最大的區別就是在萎調這個步驟上。萎調時間長短、方式方法的不同,造就了白茶口感、香氣、口味的不同。”當地知名企業政名白茶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因此,福鼎白茶香氣清鮮,滋味青醇鮮爽,政和白茶香高味甜,滋味鮮醇濃厚。”
“福鼎白茶近幾年推廣力度大,熱度上來了,價格也跟著上來了,而政和白茶價格相對合理許多。對于消費者而言,應該根據自身的喜好進行選擇,而不是盲從,茶無貴賤,適口為珍。”鄭州匯美茶城的商戶感慨。
【轉型:經銷商變優選商】
后疫情時代,出行開放,景點迎來了旅游旺季,茶山作為旅游景點之一,游客在游玩的同時也能夠低價購買到茶葉,因此成為了眾多茶葉愛好者的旅游首選地。此次來參加中國白茶城啟動儀式的除了經銷商外,不乏有眾多消費者。
“來參加活動主要是自身對白茶比較喜歡,想購買點白茶,看看白茶的生產過程,而且還能趕在勞動節長假,游客爆滿之前出來散散心。”從湖北自駕而來的張先生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面對這種情況的出現,經銷商就顯得煩惱許多。
“如今交通便捷,出行的成本越來越低,以前干這行的時候,靠著信息差就可以賺到錢,現在市場越來越透明,我們生意也越來越難做。”趙婧含是鄭州匯美茶城的商戶,從2008年開始投身茶葉行業,此次來參加活動頗有感觸,“除了客戶自身來到原產地進行采購之外,茶葉價格的增高也和部分廠家在互聯網上進行直播賣貨、短視頻營銷等有所關聯。”
“消費者來原產地采茶,導致廠家不但批發也做零售,從而促使經銷商進貨成本上升,其實最后傷害的還是消費者自身,就有客戶曾向我反饋,去了原產地之后發現價格并不比市場內的價格低多少。”
按趙婧含的理解,消費者直奔原產地,如果只是滿足個人喜好,卻又不是特別懂行的話,在和廠家攀談的過程中,很容易被廠家識別,因此往往可能還會被“坑”。
“依靠涉足行業多年的沉淀和知識的儲備,從經銷商轉型成優選商。從源頭進行篩選,在市場價格透明的基礎上幫助客戶尋覓真正的好茶,這是我們業內人士目前能夠繼續賴以生存的保障。”趙婧含如是說。(編輯:劉夢鴿 呂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