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商城縣有一家很低調的公司,在布鞋行業名氣卻很大:其負責人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公司是全國手工布鞋行業的龍頭企業,為中華老字號內聯升手工布鞋做代加工……
一針一線里,編織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4月8日,一走進商城縣鄢崗鎮三多堂傳統鞋業有限公司的布鞋文化展覽館,公司負責人黃建華就向記者熱情地介紹起來,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聊起毛底布鞋,他有說不完的話。
“這布鞋里的一針一線,都生動地編織著對傳統工藝和民間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黃建華說,小虎頭鞋、小圓口鞋、古時的三寸金蓮、革命時期的草鞋、制作鞋面的織布車、上個世紀的縫紉機,布鞋衍生的產品和有關書籍,他這里都能找得到。
據資料記載,布鞋制作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
“與其他品類布鞋不同,除了工藝上以手工制作為主,毛底布鞋是因為成鞋后鞋底周邊為毛布而得名。”黃建華介紹說,毛底布鞋起源于明朝,興盛于清朝、民國,曾在河南大別山區、安徽安慶、四川廣安等地區有廣泛生產。
革命戰爭年代,在商城縣周邊進行革命斗爭的紅四方面軍和千里挺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都曾以民間手工制作的“毛布底圓口鞋”為“戰靴”,被親切地稱為“紅軍鞋”。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皮鞋、運動鞋等機制鞋的興起,毛底布鞋漸漸淡出市場,工藝也幾近失傳。
保持原始工藝,每雙布鞋要縫1.2萬針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因長期穿著皮鞋、運動鞋等機制鞋患上腳氣病,黃建華深受其苦,他想起了母親為他做的毛底布鞋,于是便有了把自家祖傳的毛底布鞋制作技藝重新做出來的想法。
“小時候就是穿著母親為我做的毛底布鞋,既舒適又溫暖。所以走上毛底布鞋創業路,也是源于內心深處的一種情結。”黃建華感慨道。黃建華跟母親談及創辦鞋廠的想法,得到了母親的大力支持,在母親的指導下,他一步一個腳印學會了每道工序。
2001年,黃建華創辦“商城縣鄢崗鎮毛布底手工布鞋廠”,下料、剪鞋樣這些不影響布鞋品質的工序開始由機械操作,并為中華老字號內聯升手工布鞋公司做代加工,制鞋效率和工藝水平都進一步提升。
“工廠初期條件差,附近的群眾都是把材料拿回去做,為了保持工藝的本真,我就親自坐在門口跟他們講授制作手法,那段時間,因為天天培訓,造成最后嘴起水泡、聲帶腫脹,說不出話來。”黃建華回憶創業初期的艱難時說,“建廠前四年年年虧損,幾次瀕臨破產,硬是憑著對傳統手工制鞋的熱愛和責任感,才咬牙堅持了下來。”
在三多堂布鞋制作坊間,記者看到,手工匠人們正安靜細心地制作著毛底布鞋,納底、扎鞋幫、绱鞋、整修……一雙雙精致的布鞋整整齊齊的排放在鞋架上。
“別小看我們的布鞋,每一雙手工布鞋需要八道大工序、六十二道小工序、一萬兩千針,每一雙鞋都帶著匠人們的體溫和情感!”黃建華在車間動情地說。
入選河南老字號,成為當地脫貧產業
為了改變當時生產規模小、銷量小、市場名氣小等經營?境,2007年,黃建華正式注冊“三多堂”商標,為毛底布鞋冠名。 2011年,河南省政府、河南省文化廳將毛底布鞋手工制作技藝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5年,“三多堂”被評為河南省著名商標,2021年,“三多堂毛底布鞋”被河南省商務廳認定為“河南老字號”。
如今,“三多堂”年產能達到10萬雙,實際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不僅成為全國手工布鞋行業的龍頭企業,還將布鞋做成了當地的脫貧產業,除了廠內負責外發和鞋面的150多名固定工人年人均收入六七萬,還有覆蓋周邊縣區、鄉鎮的農村留守婦女和老人近千名散工,該公司僅在本鎮就吸納137戶523名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一萬多元。
“織錦的鞋面、全棉的內里、棉花的鞋墊、面糊粘合的布料、麻繩手工拉底,以及質量上乘的皮革、毛、真絲、棉、麻等純天然的材料,讓毛底布鞋透氣、柔軟,穿起來不會有腳氣、腳不臭。”黃建華說,隨著人們對健康養生的日益重視和傳統文化的回歸,毛底布鞋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談及未來打算,黃建華表示,將進一步打好“非遺”文化牌,在做好高端品牌的同時,結合近年來的“漢服”熱開發配套的漢服鞋;借助電商平臺的力量,讓手工布鞋銷售插上互聯網的翅膀;走與高校合作路子,讓“非遺”走進校園,走上課堂;同時還要建設手工布鞋文化展示館,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將手工布鞋做成具有鄉土特色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多元化產業,讓“老”布鞋在新時代走出一片新天地。(編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