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付首鵬 通訊員 趙巧鋒 賈甜蕾
出峽谷,入平原, 奔騰不息的九曲黃河,在中原大地留下了漫長的河岸線,也孕育出了燦爛的黃河文化。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構筑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故鄉,成了時代強音。
就在剛剛閉幕的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我省再次強調要傳承發展黃河文化,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
地處小浪底和西霞院風景區核心區域,有著29公里黃河河岸線的孟津縣白鶴鎮,近年來因沿黃生態保護治理而被廣泛關注。當地以黃河生態廊道建設為抓手,推進文旅、農旅融合發展,講好“黃河故事”,讓黃河成為了造福當地的幸福河。
(已建成的黃河生態廊道景觀 馬紹磊攝)
【1】拆掉魚塘養殖場,建起水禽棲息地
1月18日,數九寒天的日子,站在孟津縣白鶴鎮鶴南村附近的黃河岸邊,卻有一種春天的感覺。
沒有一絲絲的風,湛藍透徹的天空下,泛著藍光的黃河水,閃出一道道波光,緩緩向東流去,留下一群嬉戲的水鳥,時而掠過河面,時而凌空飛起。
離這“春色”不遠處,就是建設中的黃河孟津段濕地修復暨水禽棲息地——“萬羽洲”項目所在地。現場,伴隨著挖掘機不停地鏟起放下,地面上呈現出了溝壑的圖案。
按照規劃,未來幾個月,這里將呈現出一片面積約2000畝,以荷葉、鳥羽為設計構想的水禽棲息地,并配置有彩羽島、云棲地、荷葉樂道、烏禽繁育中心等18處景觀。
然而不能想象的是,這片被已鋪過瀝青的黃河廊道串聯起來的區域,在數月以前,還是魚塘、養殖場、砂石廠。
讓這一區域發生改變的,正是我省正在進行的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這一工程在孟津縣綿延126.64公里。其中,白鶴段全長約40公里。
孟津縣白鶴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朱俊杰說,近年來配合黃河生態廊道工程建設,該鎮自集中對廊道濕地范圍內的違規采砂、種植養殖、魚塘等進行取締、關停,僅“萬羽洲”項目就拆除養殖場61個面積3.8萬平方米,拆除魚塘13家面積約300畝,拆除管理房4400平方米。
同時,還搬離了廊道范圍內占地600余畝的砂石廠,拆除了6條砂石生產線,拆解拖離24艘砂石船,拆除養殖場、魚塘等違建6萬余平方米,為打造集生態涵養、濕地保護、田園風光、文化展示、旅游休閑、高效農業等功能于一體的黃河生態廊道打下了基礎,也讓千年黃河重煥生機。
當日,河南商報記者從穿越“萬羽洲”項目的黃河廊道一路向西,發現黃河廊道幾乎是沿著黃河堤岸設計,其蜿蜒曲折之狀自成一景,而走在這樣的道路上,水鳥云集、萬里黃河孟津藍的沿途風光,也盡收眼底。
據了解,截至目前,黃河生態廊道白鶴段除了西霞院景區和馬糞灘景區暫不能通行外,其余道路已經能夠保障基本行車。同時,道路兩側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廊道綠化項目已在規劃設計之中。
【2】黃河灘里撿石頭,用“黃河石畫”講黃河故事
臨近中午,在位于白鶴鎮黃河岸邊的洛陽大河古渡文化園內趙現紅黃河石畫工作室里,剛從黃河邊撿回一車石頭的趙現紅,顧不上卸車,就開始給畫師指導創作。
今年57歲,出生于白鶴鎮長秋村一個農民家庭的趙現紅,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在黃河灘里撿來的石頭,創作各色石畫,在孟津乃至洛陽周邊都小有名氣。
“黃河石本身取材于黃河,也是黃河文化的一種呈現。”趙現紅說,他正著手創作百幅黃河沿線人文景觀石畫,計劃拿到黃河沿線城市舉辦展覽,宣傳黃河文化。
其實,像趙現紅一樣,講好“黃河故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也是白鶴人的自覺地行動。
昔人駕鶴去,黃河千古流。因周靈王駕鶴升仙歇鶴于此而得名的白鶴鎮,不僅有著迷人的黃河風光,也流傳著伏羲氏觀河圖畫八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等人文傳說,還留下了漢光武帝葬于此、王維賦閑隱居于此、司馬光建樓觀瀾于此、花王姚黃始育于此的歷史故事和遺跡。
“拿我們鐵謝村來說,以前就是黃河古渡口,有名的萬里茶道就是從這里渡過黃河的,我們這的鐵謝羊肉湯也是名貫洛陽,這都得益于黃河。”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黨支部書記呂建松說,目前依托這些黃河文化,當地在此建成了漢陵文化廣場、湯街文化園區。
白鶴鎮還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鎮域內的黃河沿線留下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渡黃河處、抗日戰爭皮徐支隊渡黃河處、陳謝兵團渡黃河處、沿黃抗日碉堡群等諸多紅色遺址。
其中,黃河岸邊的西霞院村是中共孟津縣委的誕生地,該縣首任縣委書記任春華曾在此開展過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如今在他革命的舊址上建成了紅色教育基地,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將革命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3】產業遍地開花,生態廊道變身幸福大道
正是吃過午飯的時刻,在離黃河岸邊不足500米的鐵謝村村民王潤偉的山藥地里,十幾位農民分成若干組,有的在挖山藥,有的在運送存放,有的在捆扎包裝,還有的在儲存山藥種子,一片忙碌景象。
據了解,鐵謝村種山藥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得益于黃河千百年的沖積,這里形成了沙土加壚土的特殊土質,種出來的山藥既品相好看,品質也不錯。
今年48歲的王潤偉,是第二年種山藥。第一年時,由于技術掌握的不牢靠,王潤偉的山藥地出現了懸空種植的情況,收益不理想。
今年他吸取教訓,又種了三十多畝。王潤偉說,今年山藥大豐收,每畝的產量在三四千斤,現在地頭收購價格在4.5元左右,算下來一畝地能賣1.5萬元左右,“一畝地山藥種植成本在7000元左右,從目前來看,凈收入一二十萬問題不大。”
種山藥發家致富,也是白鶴鎮發揮沿黃區位和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植,走農旅、文旅融合發展之路的縮影。
近年來,白鶴鎮在該鎮東部黃河灘區形成了6000余畝山藥種植基地,西部丘陵發展雜糧種植上萬畝,“龍盤嶺”小米核桃、“落家香”花椒、鐵謝山藥都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法寶。
2020年,當地引導農民,在黃河綠道入口處,種植了千畝油葵,并以此舉辦了“中華源·黃河魂·白鶴情”攝影短視頻大賽,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游客,來此觀光、拍攝。
人在花中笑,花在人旁俏。白鶴鎮鶴北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振升說,此舉不僅推動了農業旅游發展,還讓該村農民一畝地多收入了兩三千塊錢。
就在1個月前,逐“孟”黃河、津“津”樂道——2020年洛陽·孟津黃河半程馬拉松賽在孟津舉行,賽事的主要區域均在白鶴鎮。比賽中,賽道串聯起的黃河綠道、黃河中下游分界線公園、黃河濕地、以及眾多歷史文化景點,讓跑馬愛好者,既體驗到了運動的樂趣,也感受到了黃河文化的魅力。
朱俊杰說,特色種植、花海徜徉、養生休閑、體育賽事,以黃河生態廊道建設串起的白鶴農旅、文旅發展藍圖,正悄然引領著當地高質量發展,改善著人民群眾的生活,黃河也在這種改變中,日漸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編輯 呂瑞天)
出峽谷,入平原, 奔騰不息的九曲黃河,在中原大地留下了漫長的河岸線,也孕育出了燦爛的黃河文化。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構筑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故鄉,成了時代強音。
就在剛剛閉幕的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我省再次強調要傳承發展黃河文化,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
地處小浪底和西霞院風景區核心區域,有著29公里黃河河岸線的孟津縣白鶴鎮,近年來因沿黃生態保護治理而被廣泛關注。當地以黃河生態廊道建設為抓手,推進文旅、農旅融合發展,講好“黃河故事”,讓黃河成為了造福當地的幸福河。

(已建成的黃河生態廊道景觀 馬紹磊攝)
【1】拆掉魚塘養殖場,建起水禽棲息地
1月18日,數九寒天的日子,站在孟津縣白鶴鎮鶴南村附近的黃河岸邊,卻有一種春天的感覺。
沒有一絲絲的風,湛藍透徹的天空下,泛著藍光的黃河水,閃出一道道波光,緩緩向東流去,留下一群嬉戲的水鳥,時而掠過河面,時而凌空飛起。
離這“春色”不遠處,就是建設中的黃河孟津段濕地修復暨水禽棲息地——“萬羽洲”項目所在地。現場,伴隨著挖掘機不停地鏟起放下,地面上呈現出了溝壑的圖案。
按照規劃,未來幾個月,這里將呈現出一片面積約2000畝,以荷葉、鳥羽為設計構想的水禽棲息地,并配置有彩羽島、云棲地、荷葉樂道、烏禽繁育中心等18處景觀。

然而不能想象的是,這片被已鋪過瀝青的黃河廊道串聯起來的區域,在數月以前,還是魚塘、養殖場、砂石廠。
讓這一區域發生改變的,正是我省正在進行的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這一工程在孟津縣綿延126.64公里。其中,白鶴段全長約40公里。
孟津縣白鶴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朱俊杰說,近年來配合黃河生態廊道工程建設,該鎮自集中對廊道濕地范圍內的違規采砂、種植養殖、魚塘等進行取締、關停,僅“萬羽洲”項目就拆除養殖場61個面積3.8萬平方米,拆除魚塘13家面積約300畝,拆除管理房4400平方米。
同時,還搬離了廊道范圍內占地600余畝的砂石廠,拆除了6條砂石生產線,拆解拖離24艘砂石船,拆除養殖場、魚塘等違建6萬余平方米,為打造集生態涵養、濕地保護、田園風光、文化展示、旅游休閑、高效農業等功能于一體的黃河生態廊道打下了基礎,也讓千年黃河重煥生機。

當日,河南商報記者從穿越“萬羽洲”項目的黃河廊道一路向西,發現黃河廊道幾乎是沿著黃河堤岸設計,其蜿蜒曲折之狀自成一景,而走在這樣的道路上,水鳥云集、萬里黃河孟津藍的沿途風光,也盡收眼底。
據了解,截至目前,黃河生態廊道白鶴段除了西霞院景區和馬糞灘景區暫不能通行外,其余道路已經能夠保障基本行車。同時,道路兩側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廊道綠化項目已在規劃設計之中。
【2】黃河灘里撿石頭,用“黃河石畫”講黃河故事
臨近中午,在位于白鶴鎮黃河岸邊的洛陽大河古渡文化園內趙現紅黃河石畫工作室里,剛從黃河邊撿回一車石頭的趙現紅,顧不上卸車,就開始給畫師指導創作。
今年57歲,出生于白鶴鎮長秋村一個農民家庭的趙現紅,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在黃河灘里撿來的石頭,創作各色石畫,在孟津乃至洛陽周邊都小有名氣。
“黃河石本身取材于黃河,也是黃河文化的一種呈現。”趙現紅說,他正著手創作百幅黃河沿線人文景觀石畫,計劃拿到黃河沿線城市舉辦展覽,宣傳黃河文化。

其實,像趙現紅一樣,講好“黃河故事”,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也是白鶴人的自覺地行動。
昔人駕鶴去,黃河千古流。因周靈王駕鶴升仙歇鶴于此而得名的白鶴鎮,不僅有著迷人的黃河風光,也流傳著伏羲氏觀河圖畫八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等人文傳說,還留下了漢光武帝葬于此、王維賦閑隱居于此、司馬光建樓觀瀾于此、花王姚黃始育于此的歷史故事和遺跡。
“拿我們鐵謝村來說,以前就是黃河古渡口,有名的萬里茶道就是從這里渡過黃河的,我們這的鐵謝羊肉湯也是名貫洛陽,這都得益于黃河。”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黨支部書記呂建松說,目前依托這些黃河文化,當地在此建成了漢陵文化廣場、湯街文化園區。

白鶴鎮還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鎮域內的黃河沿線留下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渡黃河處、抗日戰爭皮徐支隊渡黃河處、陳謝兵團渡黃河處、沿黃抗日碉堡群等諸多紅色遺址。
其中,黃河岸邊的西霞院村是中共孟津縣委的誕生地,該縣首任縣委書記任春華曾在此開展過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如今在他革命的舊址上建成了紅色教育基地,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將革命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3】產業遍地開花,生態廊道變身幸福大道
正是吃過午飯的時刻,在離黃河岸邊不足500米的鐵謝村村民王潤偉的山藥地里,十幾位農民分成若干組,有的在挖山藥,有的在運送存放,有的在捆扎包裝,還有的在儲存山藥種子,一片忙碌景象。

據了解,鐵謝村種山藥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得益于黃河千百年的沖積,這里形成了沙土加壚土的特殊土質,種出來的山藥既品相好看,品質也不錯。
今年48歲的王潤偉,是第二年種山藥。第一年時,由于技術掌握的不牢靠,王潤偉的山藥地出現了懸空種植的情況,收益不理想。
今年他吸取教訓,又種了三十多畝。王潤偉說,今年山藥大豐收,每畝的產量在三四千斤,現在地頭收購價格在4.5元左右,算下來一畝地能賣1.5萬元左右,“一畝地山藥種植成本在7000元左右,從目前來看,凈收入一二十萬問題不大。”

種山藥發家致富,也是白鶴鎮發揮沿黃區位和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植,走農旅、文旅融合發展之路的縮影。
近年來,白鶴鎮在該鎮東部黃河灘區形成了6000余畝山藥種植基地,西部丘陵發展雜糧種植上萬畝,“龍盤嶺”小米核桃、“落家香”花椒、鐵謝山藥都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法寶。
2020年,當地引導農民,在黃河綠道入口處,種植了千畝油葵,并以此舉辦了“中華源·黃河魂·白鶴情”攝影短視頻大賽,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游客,來此觀光、拍攝。
人在花中笑,花在人旁俏。白鶴鎮鶴北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振升說,此舉不僅推動了農業旅游發展,還讓該村農民一畝地多收入了兩三千塊錢。

就在1個月前,逐“孟”黃河、津“津”樂道——2020年洛陽·孟津黃河半程馬拉松賽在孟津舉行,賽事的主要區域均在白鶴鎮。比賽中,賽道串聯起的黃河綠道、黃河中下游分界線公園、黃河濕地、以及眾多歷史文化景點,讓跑馬愛好者,既體驗到了運動的樂趣,也感受到了黃河文化的魅力。

朱俊杰說,特色種植、花海徜徉、養生休閑、體育賽事,以黃河生態廊道建設串起的白鶴農旅、文旅發展藍圖,正悄然引領著當地高質量發展,改善著人民群眾的生活,黃河也在這種改變中,日漸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編輯 呂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