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早晨,寒冷的空氣里夾雜絲絲雨雪,魯山縣倉頭鄉清古寺村平整肥沃的梯田里卻是熱火朝天,村合作社正組織著數十名村民收紅薯。
過去的清古寺村是名副其實的貧困村,窮苦落后,沒有任何集體經濟收入,群眾只是依靠傳統的種植、養殖業增收。借助脫貧攻堅的良好機遇,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堅持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帶領清古寺村走出了一條發展致富道路。
搶抓機遇,貧困村莊煥活力
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沒有頭緒、沒有目標、沒有資金來源,如何發展村集體經濟?這一直是清古寺村兩委的心頭大事。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到了扶持,在倉頭鄉黨委政府的引導下,清古寺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一起,理清發展思路,搶抓機遇,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綜合分析該村的優勢資源,認真謀劃產業項目,積極遞交光伏電站建設項目申報資料。2018年6月,光伏電站并網發電,第一年收益就超過了10萬元,為后續發展開了個好頭。
實現“三贏”,集體經濟再壯大
清古寺村嚴格按照上級相關規定,制定了《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管理辦法》,將使用的每一筆錢都公開的明明白白,深得群眾信賴。隨著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清古寺村黨支部的公信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在光伏電站的維護上,該村制定出一個既能節約成本又能得到良好維護、還能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的“三贏”辦法,即:將光伏電站用地無償提供給貧困群眾耕種,但是嚴格規定只能種植花生、紅薯等低矮不影響光照的經濟作物,產生的農作物歸耕種人所有。耕種人負責光伏電站的日常維護工作,如定期除草、清洗面板、修剪遮擋植物、故障報修等。
光伏電站項目取得了良好收益,讓清古寺村嘗到了“甜頭”,接著該村又申報了小型冷庫項目,創辦了農利佳合作社,進一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轉變思路,傳統產業新發展
雖然清古寺村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村兩委并不滿足,他們決心帶著村民深耕這塊沃土。如何將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紅利惠及更多群眾?他們決定轉變思路,將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重點轉移到整合本村傳統優勢產業上來。
“清古寺村歷來有發展傳統養殖的習慣,但是都是分散養殖,不僅效益小,而且粗放型的養殖容易造成污染。我們計劃建設一個標準化養殖車間,通過集中養殖,實現污染小、效益好的效果。”清古寺村黨支部書記李建召介紹,此外,該村還準備建設一個規范發展、符合環保條件的木材加工產業園,既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又能盤活傳統產業,增加群眾收入。
今天的清古寺村,村集體經濟項目3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高達15萬元以上,一改往日貧窮落后的面貌,光榮的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逐步向“美麗鄉村”邁進。(編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