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在魯山縣辛集鄉(xiāng)荊疙?村,貧困戶邢瑞家里正在制作紅薯粉。在她家平房頂上,原本黃褐色的紅薯粉水沉淀晾干后成了一個個銀白色的大疙瘩。“粉疙瘩再次加工后,就成了純紅薯粉條,一斤能賣到10元以上呢。”邢瑞介紹。
“我們村現(xiàn)在被稱為‘純紅薯粉條專業(yè)村’,一個冬天能做出粉條35萬斤,產(chǎn)值在350萬元左右。由于已經(jīng)打出去了名聲,村民們做的純紅薯粉條不用出村就被客戶買走了,大伙都說我們荊疙?村如今成了‘銀疙瘩’村呢。”荊疙?村黨支部書記付艷超說。
據(jù)荊疙?村手工制作紅薯粉條老藝人張金行介紹:該村土地屬于山坡丘陵,以前村民們都種有紅薯。紅薯產(chǎn)量高,除了平時蒸著吃以及和玉米糝煮著一起吃外,還剩余不少,大伙就把它深加工成紅薯粉條,除了自己吃外,也對外售賣一部分。
“生產(chǎn)隊時期,我們村就有了集體作坊,現(xiàn)在村里50歲以上的人,大都掌握了做粉條的技術。入冬農(nóng)閑后,大伙就六七個勞力結合起來,因為做粉條需要幾個工序同時進行,要不然打不開轉(zhuǎn)身。” 張金行老漢說。
一般來說,霜降過后,新鮮紅薯陸續(xù)從地里刨出來,荊疙?村人就開始忙活了。大伙把紅薯洗凈去掉泥土,用機器磨碎,放到大池子里沉淀一天澄出淀粉,淀粉過濾后在放進大水缸里再次沉淀一天,挖出來用大塊布包裹吊起來再次過濾出水分,就成了一個個略微成圓形的白色大疙瘩,這也是“粉疙瘩”說法的來歷。
人們把大“粉疙瘩”弄碎、就成了如今超市里還有些許小疙瘩的淀粉面。等到冬天氣溫降低到0度以下,大伙就開始聯(lián)合起來制作粉條了,幾個人各有分工,燒水、打芡、大漏瓢舀出芡糊制作粉條,最后凍干晾曬等等。
隨著荊疙?村的純紅薯粉條知名度大增,本村所產(chǎn)的紅薯也不夠用了。近年來,該村一些制作粉條大戶開始到鄰近的方城縣、郟縣等地購買紅薯。“現(xiàn)在我們村一個冬天需要350萬斤紅薯,大部分都是從外地拉回來的。”村民付國成說道。“10斤紅薯才能制作出1斤粉條,因此成本也比較高,我們這邊批發(fā)價不低于10元每市斤,一分價錢一分貨,現(xiàn)在平頂山、魯山的人都知道我們的粉條地道。”
由于純紅薯粉條手工制作需要把握好粉芡的濃度、大鍋的水溫等,因此,也算是一種傳統(tǒng)的手工技術活。“我們村每年都有50多人被其他鄉(xiāng)鎮(zhèn)的粉條加工大戶請出去當技術員,一天一包煙、200元工錢,還包吃住,一個冬天下來能收入個萬把塊錢呢。”村支書付艷超介紹。(編輯 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