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淅川縣進一步開拓思路,立足于該縣的生態優勢,把生態農業和綠色扶貧結合起來,把特色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大力發展軟籽石榴種植,讓一顆顆石榴果成為群眾脫貧路上的致富果。
日前,在淅川縣張河村的一個石榴種植基地,村民王承漢正忙著剪枝、整理土地,他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他只有在外打零工補貼家用,生活壓力很大。自從政府引進了一家生態農業公司,在當地大力發展軟籽石榴產業,王承漢將自家的幾畝地流轉給企業,自己則成為第一批產業工人。


“我們這里以前種小麥玉米,一年下來兩季收入五六百元,現在把全村的土地都流轉給公司,每畝租金八百元,我們在閑暇時間到公司來務工,每天60元,每月平均一千五百元左右,這樣下來,一個人加上租金和在公司務工每年達到兩萬多元。”淅川縣張河村村民王承漢興奮地說。
近年來,淅川縣因地制宜,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通過政策扶植、技術指導、多方向的銷售方式來發展石榴產業。“目前,雖然軟籽石榴處于開花坐果期,但是我們園區有近百分之五十的面積,已經有客戶通過線上線下的模式進行了訂單包銷。”河南仁和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峰介紹道,“軟籽石榴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們用當地的貧困戶和當地群眾作為勞動力,公司每年給他們一萬五到一萬八千元的勞務收入,軟籽石榴進入第五年豐產期的時候,我們會按照1:4:5的分成模式,50%的田間地頭利潤給當地群眾。”


為保障石榴的產量和質量,淅川縣還聘請軟籽石榴專家做技術顧問,及時解決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其中,該縣聘請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以及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林業廳(等)石榴專家進行技術顧問,不定期為全縣果農進行技術培訓,每年培訓10余期。
據了解,目前,淅川縣千畝以上軟籽石榴基地有8個,有2萬余貧困人口通過產業發展,年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大河網記者 生俊東 通訊員 冷新星 張雅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