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在魯山縣土門辦事處廟莊村香菇種植基地,有的人在向菌料上灑石膏粉,有的人將采摘后的香菇分級碼放,基地里豎立的“中原香菇第一村”牌子引人注目。
“俺今年種了兩個標準化大棚,已經賣了8萬多元,估計出菇出到明年3月了,總的能賣13萬元,俺算實現穩定脫貧了。”忙著采摘香菇的貧困戶許連中高興地說。
魯山縣香菇種植歷史悠久,規模龐大,被譽為“中國香菇之都”。廟莊村是該縣最早的香菇種植專業村之一,種植量目前有60萬袋,隨著管理效益的逐年增加,該村出現了一些可喜的怪現象。
一年四季都出菇。廟莊村原來只種夏菇,前年利用扶貧項目資金興建了40余個大棚,開始探索一年四季都能產菇的新模式。由于所產香菇品相好,大部分通過冷鏈運輸車被收購商運到國內各大城市。小香菇撐起致富傘,該村94戶貧困群眾依托香菇產業穩定脫貧,26名村民長期在基地務工,村集體年收入超過20萬元。
村里大棚爭著租。該村香菇種植大戶有32戶,每戶每年的產值都在12萬元左右。種一個標準化大棚,需扎本金4萬元,年純利潤達8萬元。村民們爭相租用集體興建的大棚,享受從菌種購買、技術指導到市場銷售的“一條龍”服務。近兩年村里均采用抓鬮方式確定承租人,不少沒棚子的村民到外地租棚種植。“我就是想再問問村里,要是沒棚子的話,我準備到外村租去。”今年沒有租到棚子的村民張朝陽央求著村干部。
外人跑來當學徒。由于管理精細化,廟莊村單個大棚的種植效益比外村高出1萬元以上,吸引了很多外村人前來學習。村黨支部書記郭冠種了4棚香菇,在技術和管理上下的功夫最大,年種植效益總是穩定在20萬元以上,該縣觀音寺西桐樹莊村的一名種植戶專門跑到他的大棚里當學徒。“多年來,收購商云集我村,周邊種植戶也都到這兒取經,我們打造的‘中原香菇第一村’美譽已響徹四方。”郭冠介紹。(編輯 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