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一個人同時患有肺癌,直腸癌,進行復雜手術切除術后6天達到出院標準、術后8天內就可以出院嗎?
你能想象,術前的3小時,患者還能喝糖水,無需完全禁食,術后當天就可以下地走路嗎?
區別于以往大手術后身上插著導管,一躺就是大半個月,翻個身都得小心翼翼的就醫體驗。在河南省腫瘤醫院普外科六病區病房,67歲的余老太在經歷了“胸腔鏡右肺上葉切除加系統淋巴結清掃術加腹腔鏡直腸癌前切除術”后一天即可下地,術中術后基本沒有疼痛。
治療直腸癌,意外發現肺部結節
一月之內,先查出直腸癌,接著又查出肺癌。
余老太躺在病床上,始終想不明白為何自己會連連被“癌魔”盯上。
所幸,經進一步檢查確定,這兩種癌都為原發癌,預后不至于像轉移癌那么糟糕,她至少還有手術治療的機會。
一年前,余老太突然出現大便增多,便中帶血的現象,由于癥狀不明顯,并沒有在意,今年5月,突然出現大便帶血增多,伴有膿液,在當地醫院內鏡檢查確診為直腸癌,建議到河南省腫瘤醫院進一步診治。余老太在家人的陪伴下找到了普外科六病區副主任醫師李劍。
對患者的問診及檢查中,李劍發現患者的病情比較復雜。余老太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平時劇烈活動會引發心絞痛,血壓最高的時候為170/100mmHg。
隨著檢查的深入,李劍進一步感到了患者的特殊性。他發現余老太經常咳嗽,“難道患者肺部也有問題?是結直腸癌轉移肺上了?”李劍不禁產生了疑惑,最終胸部CT結果顯示余老太右肺部有結節。
多學科會診,為其量身定制方案
由于余老太是首診患者,入院后即被納入河南省腫瘤醫院首診MDT,在多學科會診會議上,普外科醫師、胸外科醫師、內科醫師、放療醫師、影像科醫師、麻醉醫師、內鏡醫師、護師、營養師、藥師等共同參與,為其量身定制方案。
“肺部結節究竟是原發癌還是直腸癌轉移?”這是患者和醫生共同關注的問題。
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張瑞祥根據胸部CT和肺部結節穿刺活檢結果,判斷肺部結節為原發肺癌,建議手術。
普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劍建議同期行肺癌、直腸癌根治術,兼顧安全與節約醫療費用。
考慮到余老太的冠心病,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主任盧錫華在術前制定了詳細的麻醉預案。
關于在手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盧錫華提出建議:
術前控制血壓:將血壓穩定在130/80mmHg左右,術中保證血壓平穩,不能出現較大的波動。
術前抗凝:控制患者心律,使用抗凝藥物,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
術前呼吸功能鍛煉:霧化吸入、吹氣球,為手術及術后康復做好準備,通過減緩呼吸頻率來改善血液與肺泡間的氣體交換,促進氣管內痰液排出,改善肺通氣功能。最終,經過多學科專家會診,大家一致同意由普外科聯合胸外科同期行“胸腔鏡肺癌根治術+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
接力!多科室聯合成功切下腫瘤
6月12日上午,余老太被推進了手術室。
手術室內,胸外科張瑞祥早已在等候,9:00,肺癌手術開始。
打開縱膈胸膜,將下肺向上牽拉,暴露韌帶,將其用電凝鉤電灼燒斷......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操作,張瑞祥順利切下腫瘤。

由于胸腔部分淋巴結靠近心臟,在清掃胸腔淋巴結時增加了對心臟的刺激,余老太術中突發房顫,心律不齊,心率最高達140次/分,伴血壓下降,情況危急。盧錫華根據麻醉預案指導麻醉醫師進行緊急處理,經過二十余分鐘的處理,余老太轉危為安,手術繼續進行。

肺癌手術完成后,普外科李劍接力,進行腹腔鏡直腸癌手術。調整患者體位,重新消毒鋪巾,由于腫瘤位置靠下,李劍在手術時精細地保護著周邊器官,建立氣腹,游離至腫瘤下緣5cm,精準切除腫瘤。手術總共歷經五個小時,成功切下腫瘤,手術成功。
為什么余老太太恢復如此之快?
一天后,余老太下床活動,感覺良好。為何余老太太恢復如此之快?李劍說:“這些都是得益于加速康復外科(ERAS)。”加速康復外科不是一個新的科室,而是一種全新康復理念,以病人為中心,通過外科、麻醉、護理、營養等多學科的合作,實現了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一整條路徑的優化。
術前宣教
術前宣教是ERAS起始環節。在余老太手術前幾天,護士長于航娜就來到她床邊,通過詳細、易懂的宣傳冊向其介紹了ERAS的流程和飲食指導,緩解了她的緊張焦慮情緒。李劍介紹,在術前準備方面,所有患者都會給予充分的評估,讓其具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良好的生理條件,包括術前宣教、營養篩查、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及抗血栓治療、個體化的血壓和血糖控制及相應的管理方案等。
手術方式
“手術精細化是ERAS開展的關鍵,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張瑞祥說,“一臺好的手術能夠保障患者最大限度的安全,減少手術應激反應,有利于患者的康復。”為余老太太選擇腔鏡手術,對臟器的影響小,對人體免疫力的損傷小,讓患者疼痛反應輕,恢復快。如果患者胸膜粘連或者術中出血等特殊情況,無法行腔鏡手術,那就需要開胸手術,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腔鏡手術。
麻醉管理
手術最難熬的是什么?很多人調侃是麻醉過后那“連呼吸都會的痛”。盧錫華說:“和以往不同,我們現在更注重個體化鎮痛模式,將鎮痛干預時機放到了手術開始之前。”對于麻醉藥物的劑量,個體需求的差異化非常大。術前預防性鎮痛、術中傷害性應激和損傷控制、蘇醒前過渡期鎮痛和術后鎮痛,是麻醉醫師關注的重點。盧錫華為于老太實施了個體化的多模式鎮痛方案,包括術前飲用200毫升含碳水化合物清水、術前超聲引導下在胸椎旁神經阻滯及腹橫肌筋膜神經阻滯、非甾體炎抗炎藥、術后患者自控靜脈鎮痛等方法。
營養干預
營養科翟軍亞博士介紹,患者入院后,常規對患者進行全面的營養風險評估,對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進行積極的營養支持,有助于改善病人營養狀況,降低感染及吻合口瘺的風險。根據手術情況,術后盡早恢復經口進食、飲水及早期口服特殊醫學配方用途食品,可促進腸道運動功能恢復,有助于維護腸粘膜功能,防止菌群失調和移位,還可以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及縮短術后住院時間。(趙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