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省婦幼保健院、省婦女兒童醫院)心臟醫學科團隊為一名出生僅30周、體重僅900g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成功施行了急診心臟手術——動脈導管結扎術。據悉,對如此低體重的早產患兒施行心臟手術在全國罕見。
2020年3月6日,在媽媽肚子里僅待了30周的明明(化名)就迫不及待地和哥哥一起在鄭大三附院出生了。小明明出生時,體重僅810g,肺臟發育遠不成熟。出生后,自主呼吸不穩定,血氧飽和度值直線下降,在呼吸機輔助下,緊急送入新生兒重癥監護室。
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經過1個多月的治療,小明明的體重僅僅增到了900g,更糟的是出現了嚴重并發癥:肺部感染!進一步檢查,發現小明明粗大的動脈導管未及時閉合是罪魁禍首。血液通過未閉的動脈導管從主動脈向肺部分流,導致嚴重的肺充血,極易引起肺部感染,更是患兒不能脫離呼吸機的重要原因,而延長呼吸機輔助又會加重肺部感染,這樣就陷入一個兩難的困境。
想象一下:體重900g,僅比巴掌大不多少,無力地躺在監護暖箱里,嘴巴里插著管子,管子連著呼吸機,沒有哭鬧聲,沒有手舞足蹈的活力,只有心電監護儀上不斷浮動的數值提示著這是一個極度需要呵護的新生命!
小明明命懸一線,全家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接下來該怎么辦?
心臟醫學科主任范順陽仔細會診后,認為明明的病情已經刻不容緩,不能再拖!必須盡快手術,結扎動脈導管,以減少肺部過度充血,然后才有可能控制肺部感染,進而早日撤離呼吸機,挽救孩子的生命。
如此早產、低齡、低體重、病情又如此之重的患兒做心臟手術是對整個心臟團隊和多學科協作能力的嚴峻考驗。
小明明不能自己維持體溫,必須時刻待在暖箱里,而且一刻也不能脫離呼吸機。呼吸機插管是通過口腔插入氣管的,很不容易固定,極易造成脫管,瞬間的疏忽,就會造成生命危險,這給小明明從新生兒科轉運到手術室帶來很大風險。為最大程度減少轉運環節,經過協調,由新生兒科醫生進行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然后,心外科監護室主任醫師李曉紅與新生兒監護醫生密切配合,小心翼翼的呵護著將小明明由新生兒科直接轉入手術室。

進入手術室后,為避免患兒體溫的降低,主任范順陽與麻醉科副主任李黎研究后決定在暖箱內直接施行手術。空間狹促給患兒體位的固定、手術區域的消毒、鋪巾等都帶來很大困難。但難度最大的是手術操作本身,由于暖箱本身高度調節有限,范順陽只能半弓著腰,通過暖箱一側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手術,就像實驗室里通過無菌工作臺進行精細的細胞培養操作一樣,只不過操作者不是穩穩的坐在椅子上,而且每一步操作都必須精準、利落、有效,均不允許推倒重來!
此時此刻,手術間仿佛在上映一部無聲的電影:麻醉醫師侯銀龍目不轉睛地盯著小明明的心率、血壓、SPO2值等最重要的生命指標,司械護士準確無誤的傳遞著各種器械,巡回護士李瑞娟在一邊時刻待命,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到一元硬幣大的手術區域,范順陽主刀的手依然游刃有余。分離、鉗夾、縫線、打結,一個個動作宛如排列好的音符——手術間安靜極了!只有各種監護儀器的聲音在提示著生命的脆弱和團隊的堅守。
當范順陽打完最后一個結,所有人都長松一口氣,各項生命指標平穩,而且小明明的脈壓差恢復了正常,手術取得了圓滿成功!
在心臟醫學科重癥監護室平穩過渡一天后,小明明又被轉運至新生兒科繼續治療。惡性循環的鏈條被阻斷了,小明明很快轉危為安,而且康復的進程明顯加快了。
不久,新生兒科就傳來了好消息,小明明脫離了呼吸機,改為無創通氣,向自由呼吸邁了一大步,更喜人的消息是,寶寶的體重已經增加到1500g了。
據范順陽介紹,對如此低體重的早產危重患兒施行急診心臟手術,國內尚屬罕見,這不但需要一個成熟的小兒心臟外科團隊,更需要不同學科專業之間高度協調和密切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將每個先心病患兒的手術風險盡可能的降到最低,從而得到最好的治療和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