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上午,我國成功將北斗三號最后一顆組網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這標志著我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即將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
隨著北斗三號星座全面完成部署,“北斗+”和“+北斗”在各行業的應用將更加深入,由衛星導航衍生帶動形成的關聯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作為國家批準設立的第一個航空經濟先行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積極迎合國家戰略,加速推動北斗產業落地。
緊隨國家戰略引導行業龍頭賦能中原
2019年11月,航空港實驗區通過國資平臺興港投資集團著手布局“北斗+”新興信息技術產業,取得北斗導航領域龍頭企業合眾思壯實控權,加速推進相關產業在航空港實驗區落地。
合眾思壯是國內進入衛星導航定位(GNSS)領域最早、技術儲備最深厚、產業布局最完備的企業之一,致力于把時空技術應用于各個行業領域,并推動北斗的全球化發展。目前已實現從芯片板卡、終端設備、解決方案到服務平臺的全產業鏈布局,產品與服務廣泛應用于測量測繪、精準農業、公共安全等領域。在今年疫情阻擊戰中,合眾思壯RTK測量終端火速馳援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應用北斗高精度定位達到厘米級的特點,助力工地高精度定點定位和快速精確測量,為兩座醫院的迅速施工爭取了寶貴時間。
近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公布了北斗全球系統高精度基礎類產品-多模多頻高精度模塊(全球信號)第一階段招標結果,合眾思壯P50北斗三號高精度定位模塊成功中標。至此,合眾思壯自主研發設計的天線、芯片和模塊在“北斗全球系統高精度基礎類產品”所有子項目(包括:多模多頻高精度天線、多模多頻寬帶射頻芯片、多模多頻高精度OEM板)招標工作中全部中標。
緊隨國家戰略,航空港實驗區搶抓“北斗+”產業發展機遇,引導行業龍頭賦能中原,在此基礎上醞釀謀劃的北斗產業園、北斗時空技術研究院項目也于近日相繼落地,北斗產業布局漸入佳境。
成立研究院整合全球資源推動研發
合眾思壯(河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聚焦GNSS時空信息技術和時空大數據平臺技術,致力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精度領域的核心技術研發,提供車載自動駕駛、無人機、泛高精度應用通用產品生產及行業應用系統解決方案。
“研究院成立后,將整合合眾思壯現有的海內外研發資源,包括美國、加拿大、歐洲、日本等國際資源,北京、上海、深圳、廣州、西安、武漢等國內資源,實現全球研發資源統一規劃、集中管理。”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不僅如此,合眾思壯現有全球知識產權也將轉移并落地在研究院平臺,實現核心技術的完全自主可控。
根據規劃,研究院下設“兩所四中心”。“兩所”即北斗定位導航技術研究所和時空大數據技術研究所,前者主要開展以高精度定位芯片與控制系統相結合的“端側”應用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后者主要進行以時空信息存儲、處理、應用為核心內容的關鍵技術、基礎平臺與應用軟件等“云側”技術研發;“四中心”分別是智能終端設計中心、試驗測試中心、項目管理中心和運營服務中心。以研究院為依托,到2025年計劃引進高級研發人才15人,研發人員規模300人,累計申請發明專利100件;遠期形成每年10億級研發投入,20億級業務收入,為航空港實驗區帶動100億級產業收入。
產業龍頭逐步落戶實驗區
目前,位于航空港實驗區南部的北斗產業園已開工建設。園區位于新鄭國際機場南側,華夏大道以東、鄶城路以南、新港大道以西、明星路以北區域,建設用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49萬平方米。
作為河南省2020年重點項目,北斗產業園建成后,一方面將作為合眾思壯全球生產基地,承擔各類產品的試產、試驗、批量生產以及售后工作,引導合眾思壯系企業逐步落戶實驗區;另一方面,將積極引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高產值、高附加值為目標,針對時空數字智能應用需要,實現各類智能終端產品的快速生產及迭代。同時,還將依托鄭州市的區位及供應鏈優勢,承接北京市科技創新類企業生產制造的外溢需求。
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連年增長,2019年達到近3450億元。隨著北斗導航技術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融合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規模不斷擴大。
可以預見,北斗產業園和合眾思壯(河南)科技研究院的建成和運營,將進一步助推實驗區發展“云+端”時空物聯應用并向河南省和全國推廣,對促進北斗導航產業集聚、中原地區時空技術發展、提升經濟社會智能化水平產生更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