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剛開始開展柴油貨車路檢路查時,一些車主不理解,還經常抱怨。
隨著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一些車主的意識也變了,將不達標的柴油車主動更換、提升。
鄭州市機動車污染監察支隊書記馮保河對這種轉變感受很深,“機動車污染防治涉及千家萬戶,更需要每位車主、市民的參與和支持,一起為環境提升積極助力。”
鄭州市機動車污染治理得嚴,企業自行淘汰不達標車輛
機動車污染防治方面,有一個故事讓執法人員印象很深。
2019年7月3日,在鄭州市西三環和長江路交叉口附近,某貨運公司的駕駛員謝寶東看到生態環境、公安人員的示意,隨即下車接受尾氣檢查,“記不得自己第幾次被抽檢了,現在大家都很配合。”
隨后,謝寶東現場的一番話讓執法人員很欣慰,他說,剛接受路檢路查時,很多同事、同行不習慣,有的發現車輛尾氣不達標后被要求整改,有的不積極整改還上了“黑名單”。后來接受路檢路查頻率高了,執法人員講解得多了,大家的意識也都慢慢提高了,公司去年還主動把剩余幾輛不達標的柴油車徹底替換。
很多執法人員也有類似的感受。前幾年,一些尾氣超標車輛被查時,車主不理解,向執法隊員抱怨,這幾年情形越來越少。
6月1日,鄭州市機動車污染監察支隊書記馮保河說,跟其他很多類型防治工作明顯不同的是,機動車涉及千家萬戶,是全體車主、市民意識習慣改變的事,“截至2019年底,鄭州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430萬輛,位居全國第六位,且以每年約40萬輛的速度快速增長,機動車密度居省會城市第一。鄭州市PM2.5來源中,移動源已成為首要來源,機動車污染防治形勢嚴峻,工作更為復雜。”
馮保河在工地查看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情況
機動車污染治理,需要全體車主、市民參與
從2017年以來,鄭州市機動車污染防治節奏更緊,鼓點更密了。
各項措施中,比如加強人工卡點聯合執法,增加遙感監測點位、智能化監測機動車污染排放,劃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用區、對非道路移動機械實施檢測、貼標、掛牌和聯網,重污染天氣時高排放運輸車輛禁行,機動車尾號常態化限行等,被市民、車主越來越理解的同時,也促進著鄭州環境質量的提升。
對近機動車污染治理成效,鄭州市機動車污染監察支隊執法人員舉了組數據,“以前最高時,重型柴油車尾氣不達標的比例能達到近兩成。后來數據不斷降低,現在一般在7%左右,有的檢測站點比例更低,現在在市區、四環外,冒黑煙的車幾乎很少,市民看到后也積極舉報。”
此外據了解,鄭州市移動源污染治理工作全省領先,多項經驗被全國數十家城市學習。
“機動車污染防治需要多部門通力配合,調整運輸結構、抓源頭管理,同時嚴格執法。”馮保河說,根據鄭州市要求,今年年底前,鄭州城市建成區公交車、出租車全部更換為新能源汽車,城市建成區新增的公交、環衛、郵政等公用車輛基本采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這都是有力的支持。
馮保河說,對機動車污染防治,最希望車主理解,社會各界參與,能主動維護、治理,通過氮氧化物指標的下降提升環境質量。生態環境提升是全民參與的事,做到全民共治,共享。
(編輯 張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