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行業受托資產規模繼續下行,三季度是開啟壓降通道業務、房地產信托業務規模的強監管時代,體現在數據上,事務管理類信托余額的持續萎縮,信托行業資源配置發生明顯變化,投向金融機構與房地產領域的信托資金占比下降明顯。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投向金融機構的信托資金余額進一步降至2.68萬億元,較二季度末減少1737.56億元,環比下降6.10%,同比減少14.91%;投向房地產的信托資金余額為2.78萬億元,較二季度減少1480.67億元,環比下降5.05%,這是自2015年四季度以來,首次出現新增規模的環比增速負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信托行業風險項目正在持續暴露中。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信托行業風險項目數量1305個,環比增加18.64%;風險項目規模為4611.36億元,環比增加32.72%;不良率增至2.10%,亦是三年來首次破“2”。
中國信托業協會特約研究員袁田解讀稱,在嚴監管、強監管的政策措施下,信托資產風險率持續推高,信托行業應引起高度重視,強化風險防控和合規建設。
三年來首現負增長
據協會統計,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全國68家信托公司受托資產余額為21.99萬億元,較二季度末下降5376.90億元,降幅達2.39%,較去年同期同比下滑4.94%;信托業務收入累計達551.35億元,占比69.30%。
事務管理類信托余額的萎縮是構成信托資產整體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事務管理類信托余額為11.60萬億元,規模延續2018年以來的持續下降態勢,較二季度末減少0.82萬億元,環比減少6.58%,占比降至52.75%。
受托資產的來源方面,資金信托規模合計為18.53萬億元,其中,集合資金信托規模為9.84萬億元,占比44.74%,環比上升1.17%;單一資金信托規模為8.69萬億,環比下降5.89%,占比39.50%。管理財產信托規模為3.47萬億元,占比15.77%。
袁田表示,信托公司主動管理業務增長明顯,傳統銀信合作通道業務持續式微,行業深化轉型效果逐步顯現。
資產端這塊,投向工商企業的信托資金占比依然穩居首位,相較于二季度末,投向工商企業、基礎產業及證券投資領域的信托資金占比有所上升,投向房地產與金融機構領域的信托資金占比下降明顯。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投向工商企業的信托資金余額5.51萬億元;投向金融機構的信托資金余額為2.68萬億元;投向基礎產業的信托資金余額為2.86萬億元;投向房地產的信托資金余額為2.78萬億元;投向證券領域的信托資金余額為2.04萬億元。
其中投向房地產調控效果最為顯著,這是自2015年四季度以來,投向房地產的信托資金存量規模首次被壓降。
袁田認為,這充分表明,信托行業積極響應中央政策,“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進一步嚴格落實銀保監會對房地產信托業務監管的明確要求,有效遏制房地產信托的規模增長,防范風險過度積累。
擴展到2019年前三季度來看,截至9月末,今年新增投向工商企業的信托資金1.09萬億元,在本年新增的資金信托規模中占比增至33.00%,環比增加1.15%;本年新增投向金融機構信托規模為3234.29億元,在新增資金信托中占比為9.76%,環比減少5.79%,同比減少19.69%。
不良率破“2”
在嚴監管、強監管的政策措施下,信托資產風險率持續推高,三季度末風險率增至2.10%,較年初一季度末又提升了0.84個百分點。
信托行業風險項目個數與規模方面亦延續上升態勢,風險項目數量1305個,環比增加18.64%;風險項目規模為4611.36億元,環比增加32.72%。
從信托風險項目的資產來源角度,集合類信托與財產權信托風險項目規模占比呈下降趨勢,三季度末集合類信托風險占比58.32%,環比下降3.75%;財產權信托風險占比0.32%,環比下降63.41%;單一類信托風險率有所提升,占比41.36%,環比上升7.34%。
此外,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未來一年的信托到期項目合計為14093個,規模合計5.15萬億元,較二季度預計數據減少4110億元,降幅繼續擴大至7.40%。
袁田分析稱,信托項目到期壓力有所緩解,但是,短期兌付壓力仍須重點關注,尤其是四季度最后一個月信托項目到期兌付的規模比較集中,資金流動性管理尤為重要。
與此同時,信托公司固有資產規模穩中略升,信托賠償準備金規模和未分配利潤均有所增加。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信托行業固有資產規模達7402.85億元,比二季度微增60.67億元,環比增長0.83%,同比增長7.23%。
三季度末,信托賠償準備金規模為266.26億元,同比增加11.98%;未分配利潤為1846.46億元,同比增加18.45%,占比30.16%。三季度末,信托行業資產負債率為17.31%,進一步呈下降趨勢,較2018年三季度20.64%相比,同比下降了3.33個百分點。
袁田認為,這表明信托公司抵御風險的意識有所增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 吉倩倩 見習編輯 王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