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宋紅勝 通訊員馬嘯 張銳 文/圖

“大家不必著急,只要咱家的‘貨’質量過關,我們‘包圓’了。”10月15日,衛輝市供電公司派駐該市太公鎮許漫流村第一書記王志勇,一邊和駐村干部“驗貨”,一邊告訴村民:“電力‘慧農幫’就是幫助銷售農產品的,大家盡管把家里的農產品拉過來。”
在許漫流村村委會東500米處的一個院子里,白底黑字的“漫道種植家庭農場”格外醒目,門前擠滿了賣農產品的村民。“自從王書記把俺的‘貨’擺到‘慧農幫’,俺家的‘貨’‘變現’可快了。”村民趙國龍興奮地說。
農產品“豐產不豐收”,愁壞了種植戶

許漫流村地處丘陵地帶,北面是太行山,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像其他很多貧困村一樣,村民長年靠種地為生,經濟作物很少,生活比較貧困。
駐村工作隊經過深入調研,結合許漫流村的地質和氣候特點,駐村工作隊決定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著力加快特色種植,積極引導村民種植薄皮核桃樹、紅薯、中草藥連翹樹、大紅袍花椒樹、軟籽石榴樹等一大批特色鮮明、品質優良的農產品。
在駐村干部的幫助下,許漫流村薄皮核桃樹200畝,紅薯40畝,中草藥連翹樹30畝、大紅袍花椒樹10畝,軟籽石榴樹12畝。
農產品豐產了,很多村民在銷售上犯難了。由于許漫流村距離城區遠,交通不便,商販上門收購時“壓價”,不但讓村民收獲的農產賣得不好,甚至賣不出去,而且影響了村民通過搞種植實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王志勇認為,要想讓許漫流村真正脫貧,最好的辦法就是“授人以漁”,讓許漫流村的農產品打入市場,盡管“變現”,從根本上解決扶貧問題,以確保脫貧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消費扶貧有了新平臺,農產品上架“慧農幫”

9月11日,得知省供電公司準備開通“慧農幫”網絡銷售平臺,王志勇心想,“有福不在忙,無福跑斷腸。咱許漫流的脫貧機會來了!‘慧農幫’就是為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量身定制的,必須盡快把村民的‘貨’上架到‘慧農幫’。”
按照規定,想盡快成為“慧農幫”的注冊用戶,必須有完備的資質。王志勇了解到,“慧農幫”將于9月18日開通,準備時間僅剩8天,時間非常緊迫。之前,許漫流村有3個農業合作社,但對照“慧農幫”的標準,這3個農業合作社的資質均不符合相關要求。
王志勇決定,嚴格按照省電力公司“慧農幫”的標準,重新申請成立一個農業合作社。他了解到,村會計許海山以前在新鄉市做過生意,有經營頭腦。在王志勇的“游說”下,許海山開始籌辦農業合作社。他們先后找工商、衛生、農業等部門,終于在9月17日下午,在“慧農幫”開通的前一天辦齊了農業合作社的所有證照,“漫道種植家庭農場”迅速掛牌成立了。
9月18日,王志勇和許海山點掂著許漫村的薄皮核桃、黑小麥面粉、粉條等農產品,準時趕到省電力公司參加“慧農幫”會議。盡管當天有近20個貧困村的駐村干部都參加了會議,但是因為不符合相關要求,只有包括許漫流村在內的5個村的農產品在“慧農幫”網絡平臺上發布。
“我們先對村民的農產品摸底調查,然后在‘慧農幫’上發布信息。接到訂單后,迅速收購村民的農產品,嚴格驗收,之后根據訂單地址迅速發貨,并派專人‘押車’,確保質量。”王志勇說。
“慧農幫”生意火爆,村民脫貧致富的熱情高漲

讓王志勇沒有想到的是,當許漫流村的農產品在“慧農幫”上架后,立即引得眾多企業訂購。
洛陽供電公司訂購粉條1500公斤、修武供電公司下了1500公斤薄皮核桃的訂單,新鄉供電公司購買了1000公斤粉條……新鄉供電公司后勤部主任廖濤說:“‘慧農幫’”上架的農產品都是貧困村的,我們吃誰的粉條都是吃,必須大力支持這樣的消費扶貧。”
據統計,截至10月15日,許漫流村收到“慧農幫”的訂單15個,價值20多萬元。其中,已成功發貨5個訂單,銷售收入6萬余元。
“‘慧農幫’幫助我們村民銷售農產品,不但解決了農產品的滯銷問題,讓村民的勞動成果盡快‘變現’,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強了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熱情。”許海山說。
王志勇認為,省電力公司搭建的“慧農幫”扶貧銷售平臺,解決了村民農產品的銷售困難問題,這個銷售渠道還增強了村民的市場意識,是確保扶貧工作從一次性“輸血”向“造血”轉變的好模式。

“‘慧農幫’平臺通過‘以買代幫’的方式助力脫貧攻堅,推動了脫貧攻堅和公益事業的深度融合,強化了貧困地區穩定脫貧的產業支撐,實現了消費扶貧和公益扶貧的雙目標,這樣的消費扶貧方式彰顯了扶貧初心。”太公鎮主管扶貧的副書記侯玉濤說。

“大家不必著急,只要咱家的‘貨’質量過關,我們‘包圓’了。”10月15日,衛輝市供電公司派駐該市太公鎮許漫流村第一書記王志勇,一邊和駐村干部“驗貨”,一邊告訴村民:“電力‘慧農幫’就是幫助銷售農產品的,大家盡管把家里的農產品拉過來。”
在許漫流村村委會東500米處的一個院子里,白底黑字的“漫道種植家庭農場”格外醒目,門前擠滿了賣農產品的村民。“自從王書記把俺的‘貨’擺到‘慧農幫’,俺家的‘貨’‘變現’可快了。”村民趙國龍興奮地說。
農產品“豐產不豐收”,愁壞了種植戶

許漫流村地處丘陵地帶,北面是太行山,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像其他很多貧困村一樣,村民長年靠種地為生,經濟作物很少,生活比較貧困。
駐村工作隊經過深入調研,結合許漫流村的地質和氣候特點,駐村工作隊決定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著力加快特色種植,積極引導村民種植薄皮核桃樹、紅薯、中草藥連翹樹、大紅袍花椒樹、軟籽石榴樹等一大批特色鮮明、品質優良的農產品。
在駐村干部的幫助下,許漫流村薄皮核桃樹200畝,紅薯40畝,中草藥連翹樹30畝、大紅袍花椒樹10畝,軟籽石榴樹12畝。
農產品豐產了,很多村民在銷售上犯難了。由于許漫流村距離城區遠,交通不便,商販上門收購時“壓價”,不但讓村民收獲的農產賣得不好,甚至賣不出去,而且影響了村民通過搞種植實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
王志勇認為,要想讓許漫流村真正脫貧,最好的辦法就是“授人以漁”,讓許漫流村的農產品打入市場,盡管“變現”,從根本上解決扶貧問題,以確保脫貧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消費扶貧有了新平臺,農產品上架“慧農幫”

9月11日,得知省供電公司準備開通“慧農幫”網絡銷售平臺,王志勇心想,“有福不在忙,無福跑斷腸。咱許漫流的脫貧機會來了!‘慧農幫’就是為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量身定制的,必須盡快把村民的‘貨’上架到‘慧農幫’。”
按照規定,想盡快成為“慧農幫”的注冊用戶,必須有完備的資質。王志勇了解到,“慧農幫”將于9月18日開通,準備時間僅剩8天,時間非常緊迫。之前,許漫流村有3個農業合作社,但對照“慧農幫”的標準,這3個農業合作社的資質均不符合相關要求。
王志勇決定,嚴格按照省電力公司“慧農幫”的標準,重新申請成立一個農業合作社。他了解到,村會計許海山以前在新鄉市做過生意,有經營頭腦。在王志勇的“游說”下,許海山開始籌辦農業合作社。他們先后找工商、衛生、農業等部門,終于在9月17日下午,在“慧農幫”開通的前一天辦齊了農業合作社的所有證照,“漫道種植家庭農場”迅速掛牌成立了。
9月18日,王志勇和許海山點掂著許漫村的薄皮核桃、黑小麥面粉、粉條等農產品,準時趕到省電力公司參加“慧農幫”會議。盡管當天有近20個貧困村的駐村干部都參加了會議,但是因為不符合相關要求,只有包括許漫流村在內的5個村的農產品在“慧農幫”網絡平臺上發布。
“我們先對村民的農產品摸底調查,然后在‘慧農幫’上發布信息。接到訂單后,迅速收購村民的農產品,嚴格驗收,之后根據訂單地址迅速發貨,并派專人‘押車’,確保質量。”王志勇說。
“慧農幫”生意火爆,村民脫貧致富的熱情高漲

讓王志勇沒有想到的是,當許漫流村的農產品在“慧農幫”上架后,立即引得眾多企業訂購。
洛陽供電公司訂購粉條1500公斤、修武供電公司下了1500公斤薄皮核桃的訂單,新鄉供電公司購買了1000公斤粉條……新鄉供電公司后勤部主任廖濤說:“‘慧農幫’”上架的農產品都是貧困村的,我們吃誰的粉條都是吃,必須大力支持這樣的消費扶貧。”
據統計,截至10月15日,許漫流村收到“慧農幫”的訂單15個,價值20多萬元。其中,已成功發貨5個訂單,銷售收入6萬余元。
“‘慧農幫’幫助我們村民銷售農產品,不但解決了農產品的滯銷問題,讓村民的勞動成果盡快‘變現’,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強了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熱情。”許海山說。
王志勇認為,省電力公司搭建的“慧農幫”扶貧銷售平臺,解決了村民農產品的銷售困難問題,這個銷售渠道還增強了村民的市場意識,是確保扶貧工作從一次性“輸血”向“造血”轉變的好模式。

“‘慧農幫’平臺通過‘以買代幫’的方式助力脫貧攻堅,推動了脫貧攻堅和公益事業的深度融合,強化了貧困地區穩定脫貧的產業支撐,實現了消費扶貧和公益扶貧的雙目標,這樣的消費扶貧方式彰顯了扶貧初心。”太公鎮主管扶貧的副書記侯玉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