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法治國?如何讓法治助力經濟發展?
10月1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全面依法治國論壇暨實證法學研究年會(2019)”在鄭州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地方法治發展報告•地方法治藍皮書(2019)》,來自全國27個省(市)的100家法學單位負責人參與了此次年會。
立法評估:最高和最低相差55分,區域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
“地方法治發展報告”對31家省級人大常委會立法公開進行評估顯示,評估對象的表現總體穩定,部分地方人大常委會成績較為突出。
在最高分上,本年度評估最高分突破80分的有兩家,分別是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在科學立法信息公開方面,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四川省人大常委會等多家評估對象分數超過90分;在民主立法信息公開方面,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評估分數超過90分。
評估發現,四大板塊平均分相對較為均衡,其中立法工作信息平均分為61.27,科學立法信息平均分為60.16,民主立法信息平均分為53.57,立法優化信息平均分為59.42,四大板塊平均分大致分布在50-60之間。這說明地方人大在推動立法公開過程中,能夠在重視公開科學立法信息的同時不偏廢民主立法信息,在宣傳立法工作信息的同時展示優化立法信息,讓立法公開工作緊跟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但同時,也要清晰地看到,不同區域之間立法透明度發展不夠均衡。
從結果的分數段分布來看,評估結果較好的地區與評估較差的地區之間較大,最高分為85.58,最低分為29.86,相差逾55分。
區域之間為何差距這么大?
與會法學專家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立法透明度的投入不一,另一方面則是對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程度不同。未來人大立法應當進一步提升公開意識、進一步加強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公開制度、建立立法公開的統一標準。
法治創新:多家互聯網法院先后掛牌
據了解,“地方法治藍皮書”連續發布了5年,一直堅持關注中國各地方法治的改革與創新、探索與實踐,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推廣各地法治改革經驗,展現地方法治創新樣本。
眼下, 最多跑一次改革已成為各地普遍推行的規定動作。浙江義烏設立國際貿易服務中心,整合公安、商務、稅務、海關等12個部門的125項涉外事項,集涉外行政審批、涉外公共服務、涉外中介服務、涉外國際交流和信息交流于一體,涉外貿易事項一門式服務、一站式辦理,日均辦件量1500多件。海南省全流程互聯網“不見面”審批穩步推進,已推出四批次“不見面審批”事項清單,可實現不見面審批事項占比84%。
?年會上,互聯網法院創新亮點紛呈。自2017年以來,杭州互聯網法院、北京互聯網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先后正式掛牌。杭州互聯網法院發布《網絡社會治理審判觀點》(第一輯),針對互聯網迅速發展與相關立法制度滯后空白帶來的問題,通過典型案例為司法審判和社會治理參考;北京互聯網法院發布《互聯網技術司法應用白皮書》(2019年),對移動微法院、屏幕共享、智能審判應用、天平鏈等多項新技術司法應用進行展示。廣州互聯網法院上線“類按批量智審系統”,提供互聯網金融糾紛一站式解決方案。
本屆年會上,首次設置了中國互聯網法院高峰對話環節,邀請杭州、北京、廣州三家互聯網法院院長與國內知名學者,圍繞網絡空間矛盾糾紛的特點、互聯網司法新模式與傳統司法模式異同、互聯網法院的信息化建設、法官遴選、證據采集保存、與互聯網公司的關系、在社會治理方面的作用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論題進行了開誠布公的討論和對話,集中展現了互聯網法院在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中的探索與思考。
編輯:吉倩倩 實習編輯 劉夢鴿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