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人才爭奪戰在各新一線城市打響以來,如今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地紛紛出臺增加補貼、放開落戶限制等用人政策,爭搶人才蛋糕。
面對“前有強敵、后有追兵”的格局,“智匯鄭州”政策能否成為搶人利器,為鄭州發展留下人才?鄭州又應當如何爭得自己的錯位優勢?
戰火:一線城市放下身段入戰局 搶人大戰愈演愈烈
翻開新一線城市的“人才賬本”,可以看出,新一輪人才爭奪戰以來,在高額補貼和各種優惠條件下,人才聚焦效果十分明顯。
在長沙,人才新政實施半年,為當地引來了2.86萬名各類人才,申請青年人才生活補貼人員中,碩士以上接近40%,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占29%,來自清華、北大等20強高校的占11%;留學歸國人員中,碩士以上占88%。
在成都,根據當地公安部門的數據,自2017年7月實施“人才新政12條”以來,截至今年4月17日,已有27.5萬人通過人才新政落戶成都,八成為30歲以下的青年人才。
“搶人補貼大戰”帶來的高回報,促使更多城市加入戰團。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18日,全國已有深圳、海口、成都、南京、西安等16個城市發布各種人才引進與落戶政策,與此同時,有不少城市通過放寬落戶條件等方式“升級”人才引進政策。如西安市甚至將落戶對象延伸至“全國各高校在校學生”,被網友戲稱為“想人才想瘋了”,而廣州也將學士、碩士和博士學歷人員年齡限制分別從35、40、45周歲調整到40、45、50周歲。
記者注意到,隨著“人才爭奪戰”的愈演愈烈,連以往高冷的一線城市也紛紛放低身段加入戰局。去年3月21日,北京發布《關于優化人才服務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在人才的引進、評價、激勵等方面打出“組合拳”,高層次國內人才最快5個工作日即可辦理完成引進手續。這被普遍認為是北京“近十年最寬松的落戶政策”。
和北京一樣一直嚴格控制人口流入的上海也表態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根據上海市公布的《上海加快實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大數據等13個領域的高峰人才“本人及其家屬、核心團隊成員及其家屬可以直接辦理本市戶籍”。
現狀:未改變“缺人才”深層格局 鄭大河大一半學子仍然流向外地
面對北上廣深的來勢洶洶、新一線兄弟城市的虎視眈眈,“智匯鄭州”大力度的人才補貼效果如何?留在鄭州的人才中,高層次人才所占比重又如何?
面對記者發出的采訪請求,鄭州市人才辦、鄭州市人社局均表示沒有完整統計數據,因此不接受采訪。
不過,根據媒體報道,鄭州市人才辦主任李曉龍4月27日參加智匯鄭東·第十屆“如意前程”招才引智雙選會致辭透露,“智匯鄭州”人才政策實施以來,全市共吸引21.4萬余名青年人才來鄭就業創業,累計發放人才資金36481萬元,人才政策收到豐碩成果。
雖然從上述官方數據來看,“智匯鄭州”政策給人才落戶帶來了明顯的增幅,但在相關專家看來,鄭州市乃至河南對人才吸引力匱乏的深層問題目前仍然沒有得到真正緩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標志是,省內高校的人才外流仍然比較嚴重。
作為河南省內執牛耳的兩所高校,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是河南省內的人才發動機與聚集地,其生源中更是有八成都是河南本省生源。然而記者查詢兩校官網發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現,“智匯鄭州”人才政策出臺之后的兩屆畢業生(2017、2018)中,留在河南的比例仍然較低。
其中,河南大學2018屆畢業生中,省內生源占比接近八成,然而,卻只有56.48%的已就業畢業生是在省內就業,省外就業的畢業生主要集中在北上廣等地;2017屆畢業生中,超過八成生源為省內生源,留在本省就業的卻只有44.45%,省外流向主要為北上廣和重慶等地。
而鄭州大學畢業生留在河南省就業的比例反而在“智匯鄭州”政策出臺后出現了明顯下滑:2017年,留在河南省就業的比例占七成,到了2018年,這一比例則下降到50.43%。另外50%的生源去了哪里?有一半都去了北上廣浙。
“本地生源占大頭的鄭大河大,畢業后留鄭留河南的人才只有一半,這很能說明問題。從這點來看,鄭州市的人才政策對本省人才吸引力尚且不足,更何談全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
深思:
西安人口流入反超鄭州 一天吸引8050名人才
“2017年,人才爭奪戰正式打響,兩年間,主要戰場從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蔓延到如今的一線甚至是三、四線城市,可以說,各地搶人的力度前所未有。今年以來,有的省會城市更是沒有門檻,全面放開落戶。”長期研究城市運營的專家、王牌智庫副總經理陳琳認為,如今,鄭州正處于“前有追兵、后有來者”的夾擊態勢下,要有戰略眼光和格局,不能盲目跟風對賭。
陳琳說,目前鄭州的發展依然還在享受著河南人口基數大的紅利,但未來怎么辦?比如,從近兩年數據來看,同為新一線城市西安的發展勢頭已經超過鄭州。
記者注意到,2018年,西安、鄭州兩地的常住人口增加量分別為38.7萬人、25.5萬人,西安明顯超過鄭州,而在2017年,西安常住人口僅增加了10萬左右(除去因西咸新區合并增加人口),鄭州則增加了15.68萬人。
“短短一年時間,西安人口增量反超鄭州十多萬人,中間發生了什么?很值得我們思考。”陳琳說。
根據《西安日報》報道,當地人才新政出臺一年時間,吸引了40萬人才落戶西安,是2017年同期的6.7倍。尤其是2018年度西安春季赴京高端人才引進活動中,西安組織40余家重點單位組團進京引進高端人才。在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推介活動上,推出全國在校大學生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落戶的新舉措,一天內吸引8050名各類人才落戶西安。
陳琳認為,像西安、成都這類城市,既有文化底蘊,生活環境又十分閑適,一旦加入戰團,會對鄭州市形成很大沖擊,更別說北上廣深這種一線地區,人家可能松個政策小口子,就把你撒大把錢的優勢一下子沖掉了。“所以,面對這樣的格局,鄭州市不能單純靠撒錢來爭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才土壤上下功夫。否則,你吃飯、房價比新一線城市貴,創新氛圍、工作機會不如一線城市,怎么和人家競爭?”
■專家
鄭州不能光“撒錢” 要讓城市有溫度
那么,面對“前有強敵、后有追兵”的夾擊態勢,鄭州如何在新一輪人才大戰中形成錯位優勢?采訪中,多位專家都建議,鄭州不能僅僅停留在“撒錢”的初級階段,要在人才和產業環境的營造上下足功夫。
產業集聚區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楊建國認為,人才爭奪戰中,“給錢”是目前最簡單最常用的手段,但并不是解決人才問題的萬金油,“只能解燃眉之急”。面對愈演愈烈的補貼大戰,鄭州更應當在營造人才環境上多下功夫。
“希望鄭州向沿海城市和成都這樣的大城市學習,營造一種人才安居的環境。尤其是通過大力支持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大力集聚各類重點產業企業,支持各類人才自主創新創業,引導企業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符合、與國際接軌的用人制度等等。只有在發展機會多樣情況下,不管租還是住,年輕人才能安于其所。”楊建國同時建議,在大規模引進人才的同時,要“借勢”帶動本土人才得到充分培養和成長,為鄭州乃至河南發展提供本土生力軍。
“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征程中,鄭州市應該將人才戰略當成第一要務來抓,而且不單是引進來,更要考慮引進來后怎么辦,怎么留得住。”王牌智庫副總經理陳琳建議,在人才爭奪戰中,鄭州市要不斷創環境,給政策,建機制,打造與“國際鄭”相匹配的吸附力。要從傳統單一“搶”向“引”,從“引”向“留”,從“留”向“強”的層級轉變,既保證人才能進來,又保證鄭州能提供匹配高端人才成長的環境。
“我們一直在說,要打造有溫度的鄭州,有活力的鄭州,有創新的鄭州,有性格的鄭州,有希望的鄭州。總之一句話,希望鄭州在人才土壤建設層面多做文章,在產業培育及創新上多下功夫,在城市氣質及軟實力提升上多傾斜力量。”陳琳說,只有做足了這些功夫,鄭州才能在人才大戰中走得動,站得穩,讓人才不僅留在鄭州,還能樂在鄭州,真正為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智力支撐。
編輯:河南商報 韓坦道
來源:東方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