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場上的“爆款文”真可謂“長江后浪推前浪,各領風騷兩三天”。前些日子一篇題為《26歲,月薪一萬,吃不起車厘子》的文章在網(wǎng)上被熱傳,它提出女性消費能力晉級的幾種“標志”,“辣條自由、奶茶自由、視頻網(wǎng)站會員自由、外賣自由、咖啡自由、車厘子自由、口紅自由、衣服自由......”等等,最高階的當然就是所謂的“財務自由”。
從“爆款文”的設置來看,所謂“車厘子自由”,屬于從日常飲食消費向享受型消費晉級的過渡環(huán)節(jié),不得不說,這是個很巧妙的設置。你可以不喜歡吃車厘子,但不會不顧及自己的服飾妝容,這就是此文渲染的一種價值理念,而“車厘子自由”都實現(xiàn)不了,談何更高階的“自由”呢?因此,一些網(wǎng)友借此吐槽,自己又“消費降級”啦,自己又要“窮到吃土”啦,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近年在輿論場上“販賣焦慮”,似乎成了很多人尤其是自媒體人的套路,不僅能引起外界關注,其帶來的大量流量和廣告收入也足以讓外人眼紅。“販賣焦慮”的一大秘訣就是“生造概念”,而且是“一本正經(jīng)地胡說八道”,與現(xiàn)實問題結(jié)合并制作大量噱頭。
“車厘子自由”就是一個硬造出來的概念,我們當然也可以說“藍莓自由”“百香果自由”“澳柑自由”,等等,只要是那些不是特別日常的水果,都能被設定為“想象奢華”的存在。但問題的關鍵是,真的有那么多年輕人吃不起車厘子嗎?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并不是非要吃車厘子才能證明自己的消費格調(diào),一些人不吃車厘子僅僅是不喜歡吃罷了。這本來就是個體選擇的問題,非要把它納入一種消費觀念的敘述中,顯得十分荒唐。不過,多數(shù)網(wǎng)友并不會仔細推敲其中的邏輯,但唯恐自己被貼上“不入流”或者“消費降級”的標簽。
販賣焦慮者就利用這種信息受眾的盲目性,渲染“車厘子自由”的重要性。吃不吃車厘子還不是最要緊的,重要的是自己千萬不要掉入低階消費的陷阱,進而被打入低層次的外界評判,這才是很多人“焦慮”的根源。這類渲染情緒的言論,可能會編造各種稀奇古怪的話語,用各種新鮮概念刺激眼球,但歸根結(jié)底是要讓受眾產(chǎn)生“階層焦慮感”。
與“販賣焦慮”相對應的,就是所謂的“哭窮”。其實很多人也未必對此真的焦慮,僅僅是想借此“刷存在感”罷了。此前不少媒體也指出,年輕的消費者并非是“真窮”,只是“哭窮”,這可以被看成一種盲從心理作祟的結(jié)果。
網(wǎng)絡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眾聲喧嘩,但信息受眾的盲從性,也會讓魚龍混雜的信息變得更加混亂。要讓某種觀點流行開來,就不得不用一些“套路”,一些自媒體為了引發(fā)流量,就會定期制造一些“爆款文”,雖然每次表達方式和生造的概念不同,但多數(shù)時候“換湯不換藥”,根本的手法還是挑起受眾的情緒、制造焦慮乃至恐慌。身處這種輿論氛圍中,即使不贊同其觀點的人,也難免要參與一番討論,或褒或貶,但不論何種態(tài)度,哪怕是插科打諢式的調(diào)侃,也會造成這些觀念的流行。
其實,大多數(shù)人看得出“車厘子自由”只不過是實現(xiàn)不了 “財務自由”的某種自我安慰,哪怕已經(jīng)熟悉了其中的話語套路,還是會參與轉(zhuǎn)發(fā)、討論,因為“爆款文”已經(jīng)構(gòu)成了一種公共議題,受眾都會借此“自說自話”,至于“爆款文”的論述是否嚴謹、觀點是否合理,反而不會被人重視。
比如,有人借機吐槽自己現(xiàn)在連化妝品都買不起了,還有人說自己要囤積一批車厘子來積累財富,明眼人都看得出其調(diào)侃的意味,但其中也有不少現(xiàn)實的無奈。當年輕人面對現(xiàn)在高房價、物價的現(xiàn)實問題,面對就業(yè)、婚姻等問題產(chǎn)生糾結(jié)時,難免會產(chǎn)生失落的情緒,難免會有一些牢騷。但人們又深知心存正能量的必要性,更何況不能把自己內(nèi)心的郁悶發(fā)泄給他人,便只好用這種看似自嘲的形式展示內(nèi)心的情緒。
但這些跟所謂的“車厘子自由”并無關聯(lián),卻中了“爆款文”制造者的圈套。在這類爭執(zhí)中,話題本身的嚴謹性不被重視,但它引起的各種現(xiàn)實問題的聯(lián)想,卻會激起更多人情感的共鳴和參與討論的熱情。
對年輕人來說,實現(xiàn)“財務自由”之路固然很難,但可以分階段實現(xiàn),“車厘子自由”還沒到奢侈品消費的程度,其實還是比較容易實現(xiàn)的。只是年輕人沒必要沉浸在對各類“自由”的偏頗理解上,結(jié)合自身實際情況,量力而行,才是最合理的消費觀念。
說到底,對此還是理應秉持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跟風參與討論倒無妨,如果真的以所謂“車厘子自由”來判斷自己的消費能力,未免太過幼稚。可以想象的是,“車厘子自由”不會是販賣焦慮的最后一次“爆款概念”,也不會是輿論場上最熱衷的“新鮮概念”,但這些渲染情緒的套路不會改變,制造噱頭的手法依然存在,對此不必大驚小怪,稍微分析一下,就能看出其中內(nèi)藏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