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霞敏很幸運,總能在危機中化險為夷。
2003年,茶葉還是稀有飲品時,她籌建了鄭州第一家茶葉批發市場,一年后滿鋪,她預測對了。2007年,預判到老市場將拆,她提前建設了國香茶城,她又一次做對了。2013年,她提前在南三環以南籌建了第一家獨立產權式茶葉市場。4年后,10年租期屆滿,國香茶城平穩南遷。
她從業的15年,剛好是鄭州茶葉市場由大棚式市場向商鋪式市場再向產權市場過渡的階段,而茶葉也從稀有飲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2002年
在質疑聲中,她開始籌建鄭州第一家茶葉批發市場
60后茶人姬霞敏有三次化險為夷的經歷,分別在2003年、2008年和2017年。
一切要從2002年說起。當年,她決定要在鄭州市紫荊山路與航海路交叉口附近建一個茶葉批發市場時,備受質疑,這一年,她37歲。
那時,鄭州還沒有一家茶葉專業批發市場,僅有一條簡陋的茶葉一條街。這條街只有20家茶葉商戶。他們用蛇皮袋裝了散茶葉,扔在地上,一年中只做半年生意。沒有冷庫,沒有商鋪。

53歲的姬霞敏目標是打造百年老店
河南商報記者 張郁/攝
更為窘迫的是,鄭州人的喝茶習慣停留在“茉莉花茶在大瓷缸里泡一天”的階段,茶葉還是稀有飲品。單位當作福利發放的兩包茉莉、一包白糖,就是鄭州人對茶葉的所有認知。
在茶葉市場空白的年代投資建茶葉批發市場,她被家人認為會“血本無歸,傾家蕩產”。為什么她還堅持要做呢?
一來,年幼時,遠在湖南工作的父親常給她帶君山銀針,這讓她對茶葉產生了最初的美好印記和情結。二來,這之前她已經有了16年在商貿市場打拼的經歷。從21歲開始,她就經營果品,后來又經營過服裝、蔬菜、電子產品,甚至參加過商貿城的建設。她認為,當時鄭州已經有了服裝批發市場、鞋批發市場,為什么不能建一座茶葉批發市場呢?這個時候,16年的經商經歷,幫上了忙。
這還不夠。她去廣東參加農產品交易會,借機參觀了全國最大的芳村茶葉市場。宏大的市場和繁多的品種,讓她感覺到返鄭籌建茶葉市場的可能。
2003年
“非典”停工、招商被拒……第一家茶葉批發市場終于開業
2003年,她選定了五里堡村的一塊閑置場地,簽下了20年租賃合同。這就是鄭州第一家茶葉專業批發市場——鄭州茶葉批發市場所在地。選址敲定,僅僅是煩心事的開始。
第一個難題就是垃圾清運。她遇到的是墻倒屋塌、垃圾如山的殘垣斷壁,改造它甚至比新建一個市場難度還要大。她前后花了10個月時間去清理垃圾。中間,遭遇“非典”,市場建設被迫停工,這帶給姬霞敏的是無法預知的未來。
招商也非常困難,當時省外茶商對鄭州市場投來的多是不信任的目光,宣傳單頁放進去后,一扭臉,又會被扔出來。
市場裝修好后,在門店裝修上,姬霞敏和商戶又產生了嚴重分歧。姬霞敏要求,商鋪必須做噴繪門頭,貼地板磚,而且要建設冷庫,這讓商戶非常不理解:那個時候,商戶已習慣在馬路邊經營,能從馬路市場過渡到大棚市場已花了不少勁兒,再花錢搞裝修,就太過超前了。姬霞敏堅持認為茶葉是健康飲品,不能再以農貿市場擺攤形式經營。于是,她主動為商戶免去3~6個月租金,引導商戶順利完成裝修。
只不過一年時間,鄭州茶葉批發市場實現滿鋪。但她沒有想到,簽訂了20年租期的鄭州首家茶葉批發市場,僅僅存在了9年,便以拆遷告終。
2008年
打造國香茶城,鄭州茶葉市場進入“戰國時代”
在鄭州茶葉批發市場運營的第5年,姬霞敏迎來了茶葉生涯的第二個難關,起因是風傳的拆遷傳聞。這一年是2008年。
最早得到拆遷消息是在2007年。城市的發展不可阻擋,大棚式市場慢慢跟不上城市的發展步伐,姬霞敏覺得,茶葉市場還得進行升級。順著老市場旁的航海路往西走約3公里,她租下一家地產公司的約10萬平方米地,開建國香茶城。
這個選址同樣也受到商戶質疑。商戶稱這個市場不臨街,只有內街,風險大。不過,2008年5月,國香茶城還是開業了。這是鄭州第二代茶葉批發市場,這也標志著鄭州茶葉市場從租賃大棚式市場過渡到了商業街區商鋪式市場。
國香茶城經營的同時,約3公里外的老市場還沒正式拆。過了2012年春節,外遷靴子落地,留給老鄭州茶葉批發市場的只有一個月拆遷時間。它的拆遷,對于鄭州茶葉市場來說是一個大地震。“整個改變了鄭州茶葉市場格局。國香茶城一下子承接不了這么多商戶,于是一下子冒出來七八家新市場。”姬霞敏回憶。
商戶四散流入不同市場,鄭州茶葉市場貼身肉搏的“戰國時代”到來。2011年,鄭州有8家茶葉市場,到了2014年,陡然增至30多家。媒體甚至用“茶葉市場危機”來形容那個競爭激烈的茶葉市場大戰。
在這樣的競爭中,國香茶城的10年租期合約也即將到期。
2017年
國香茶城南遷,她又一次踩對了時代發展的節點
這場告別是場痛苦的抉擇。2017年,10年租約到期,市場不得不離開已經培育10年的國香茶城老址,遷往南三環之外的國香茶城新址,這是姬霞敏異常痛苦的一年。
“就像自己一手撫養長大的孩子,到了最后竟然發現不是親生的。”姬霞敏這樣回憶一年多前的那場談判拉鋸戰。
不過,這一次,姬霞敏又一次預判對了。2013年時,她就意識到運營茶葉市場最大的風險來自于租賃性質,急需一個獨立產權的茶葉市場。當年,她在南三環以南的金岱工業園買下一塊地,開始籌建新市場,這是當時金岱工業園第一塊商業用地。
2017年10月,在“沒有強迫商戶必須搬遷”的情況下,國香茶城整體搬遷至位于文德路32號的新址,主動實現平穩過渡。由此,鄭州有了第一家獨立產權的茶葉市場,也實現了從租賃大棚式市場到商業街區商鋪式市場再到獨立產權市場的三級迭代。
她遭遇過一次次危機,卻總能化險為夷。這背后,她總能一次次踩對時代發展的節點,超前預判。
她從業的這15年里,鄭州恰好經歷了從毛尖為王到普洱、鐵觀音、毛尖三分天下的茶類豐富史,也經歷了茶葉市場從大棚式市場到商鋪式市場再到獨立產權市場的過渡,而茶葉也從稀有飲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一定程度上,姬霞敏在打破中原沒有專業茶葉市場格局的同時,也間接催生了喝茶在鄭州的蔚然成風。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是姬霞敏的口頭禪,卻也是鄭州茶葉市場的來路和歸途。
人物名片
姬霞敏 53歲 河南省茶葉商會會長、河南國香茶城董事長
一句話評價
鄭州茶葉專業批發市場第一人
個人感悟
“我們要做的是百年老店。”
姬霞敏這樣解釋自己待了15年的茶行業,“茶行業有根、有靈魂。我有情結在里頭,經營市場不能只看單純的經濟效益,更要兌現給商戶的承諾。”
作者: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興佳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2003年,茶葉還是稀有飲品時,她籌建了鄭州第一家茶葉批發市場,一年后滿鋪,她預測對了。2007年,預判到老市場將拆,她提前建設了國香茶城,她又一次做對了。2013年,她提前在南三環以南籌建了第一家獨立產權式茶葉市場。4年后,10年租期屆滿,國香茶城平穩南遷。
她從業的15年,剛好是鄭州茶葉市場由大棚式市場向商鋪式市場再向產權市場過渡的階段,而茶葉也從稀有飲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2002年
在質疑聲中,她開始籌建鄭州第一家茶葉批發市場
60后茶人姬霞敏有三次化險為夷的經歷,分別在2003年、2008年和2017年。
一切要從2002年說起。當年,她決定要在鄭州市紫荊山路與航海路交叉口附近建一個茶葉批發市場時,備受質疑,這一年,她37歲。
那時,鄭州還沒有一家茶葉專業批發市場,僅有一條簡陋的茶葉一條街。這條街只有20家茶葉商戶。他們用蛇皮袋裝了散茶葉,扔在地上,一年中只做半年生意。沒有冷庫,沒有商鋪。

53歲的姬霞敏目標是打造百年老店
河南商報記者 張郁/攝
更為窘迫的是,鄭州人的喝茶習慣停留在“茉莉花茶在大瓷缸里泡一天”的階段,茶葉還是稀有飲品。單位當作福利發放的兩包茉莉、一包白糖,就是鄭州人對茶葉的所有認知。
在茶葉市場空白的年代投資建茶葉批發市場,她被家人認為會“血本無歸,傾家蕩產”。為什么她還堅持要做呢?
一來,年幼時,遠在湖南工作的父親常給她帶君山銀針,這讓她對茶葉產生了最初的美好印記和情結。二來,這之前她已經有了16年在商貿市場打拼的經歷。從21歲開始,她就經營果品,后來又經營過服裝、蔬菜、電子產品,甚至參加過商貿城的建設。她認為,當時鄭州已經有了服裝批發市場、鞋批發市場,為什么不能建一座茶葉批發市場呢?這個時候,16年的經商經歷,幫上了忙。
這還不夠。她去廣東參加農產品交易會,借機參觀了全國最大的芳村茶葉市場。宏大的市場和繁多的品種,讓她感覺到返鄭籌建茶葉市場的可能。
2003年
“非典”停工、招商被拒……第一家茶葉批發市場終于開業
2003年,她選定了五里堡村的一塊閑置場地,簽下了20年租賃合同。這就是鄭州第一家茶葉專業批發市場——鄭州茶葉批發市場所在地。選址敲定,僅僅是煩心事的開始。
第一個難題就是垃圾清運。她遇到的是墻倒屋塌、垃圾如山的殘垣斷壁,改造它甚至比新建一個市場難度還要大。她前后花了10個月時間去清理垃圾。中間,遭遇“非典”,市場建設被迫停工,這帶給姬霞敏的是無法預知的未來。
招商也非常困難,當時省外茶商對鄭州市場投來的多是不信任的目光,宣傳單頁放進去后,一扭臉,又會被扔出來。
市場裝修好后,在門店裝修上,姬霞敏和商戶又產生了嚴重分歧。姬霞敏要求,商鋪必須做噴繪門頭,貼地板磚,而且要建設冷庫,這讓商戶非常不理解:那個時候,商戶已習慣在馬路邊經營,能從馬路市場過渡到大棚市場已花了不少勁兒,再花錢搞裝修,就太過超前了。姬霞敏堅持認為茶葉是健康飲品,不能再以農貿市場擺攤形式經營。于是,她主動為商戶免去3~6個月租金,引導商戶順利完成裝修。
只不過一年時間,鄭州茶葉批發市場實現滿鋪。但她沒有想到,簽訂了20年租期的鄭州首家茶葉批發市場,僅僅存在了9年,便以拆遷告終。
2008年
打造國香茶城,鄭州茶葉市場進入“戰國時代”
在鄭州茶葉批發市場運營的第5年,姬霞敏迎來了茶葉生涯的第二個難關,起因是風傳的拆遷傳聞。這一年是2008年。
最早得到拆遷消息是在2007年。城市的發展不可阻擋,大棚式市場慢慢跟不上城市的發展步伐,姬霞敏覺得,茶葉市場還得進行升級。順著老市場旁的航海路往西走約3公里,她租下一家地產公司的約10萬平方米地,開建國香茶城。
這個選址同樣也受到商戶質疑。商戶稱這個市場不臨街,只有內街,風險大。不過,2008年5月,國香茶城還是開業了。這是鄭州第二代茶葉批發市場,這也標志著鄭州茶葉市場從租賃大棚式市場過渡到了商業街區商鋪式市場。
國香茶城經營的同時,約3公里外的老市場還沒正式拆。過了2012年春節,外遷靴子落地,留給老鄭州茶葉批發市場的只有一個月拆遷時間。它的拆遷,對于鄭州茶葉市場來說是一個大地震。“整個改變了鄭州茶葉市場格局。國香茶城一下子承接不了這么多商戶,于是一下子冒出來七八家新市場。”姬霞敏回憶。
商戶四散流入不同市場,鄭州茶葉市場貼身肉搏的“戰國時代”到來。2011年,鄭州有8家茶葉市場,到了2014年,陡然增至30多家。媒體甚至用“茶葉市場危機”來形容那個競爭激烈的茶葉市場大戰。
在這樣的競爭中,國香茶城的10年租期合約也即將到期。
2017年
國香茶城南遷,她又一次踩對了時代發展的節點
這場告別是場痛苦的抉擇。2017年,10年租約到期,市場不得不離開已經培育10年的國香茶城老址,遷往南三環之外的國香茶城新址,這是姬霞敏異常痛苦的一年。
“就像自己一手撫養長大的孩子,到了最后竟然發現不是親生的。”姬霞敏這樣回憶一年多前的那場談判拉鋸戰。
不過,這一次,姬霞敏又一次預判對了。2013年時,她就意識到運營茶葉市場最大的風險來自于租賃性質,急需一個獨立產權的茶葉市場。當年,她在南三環以南的金岱工業園買下一塊地,開始籌建新市場,這是當時金岱工業園第一塊商業用地。
2017年10月,在“沒有強迫商戶必須搬遷”的情況下,國香茶城整體搬遷至位于文德路32號的新址,主動實現平穩過渡。由此,鄭州有了第一家獨立產權的茶葉市場,也實現了從租賃大棚式市場到商業街區商鋪式市場再到獨立產權市場的三級迭代。
她遭遇過一次次危機,卻總能化險為夷。這背后,她總能一次次踩對時代發展的節點,超前預判。
她從業的這15年里,鄭州恰好經歷了從毛尖為王到普洱、鐵觀音、毛尖三分天下的茶類豐富史,也經歷了茶葉市場從大棚式市場到商鋪式市場再到獨立產權市場的過渡,而茶葉也從稀有飲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一定程度上,姬霞敏在打破中原沒有專業茶葉市場格局的同時,也間接催生了喝茶在鄭州的蔚然成風。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是姬霞敏的口頭禪,卻也是鄭州茶葉市場的來路和歸途。
人物名片
姬霞敏 53歲 河南省茶葉商會會長、河南國香茶城董事長
一句話評價
鄭州茶葉專業批發市場第一人
個人感悟
“我們要做的是百年老店。”
姬霞敏這樣解釋自己待了15年的茶行業,“茶行業有根、有靈魂。我有情結在里頭,經營市場不能只看單純的經濟效益,更要兌現給商戶的承諾。”
作者: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興佳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