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8年10月,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簡稱鄭州航空港區)獲批設立5年半之后,我與尚攀合著的長篇報告文學《起飛——第一航空港成長記》,即將付梓印刷。
從2016年6月開始與鄭州航空港區“親密接觸”,兩年多時間過去了,我省建設航空港區的壯舉與其中澎湃的激情依然令我熱血沸騰。
400多個日夜,我“沉浸”在鄭州航空港區建設的“洪流”之中,采訪、搜集資料,看媒體報道,看視頻,潛心創作,我被一個個人物感動,被一件件事情感動,被一個個歷史瞬間感動,被一項項偉大成就感動……

李慶琦繪
而曾經,近在眼前的鄭州航空港區,在我的意識里根本就不算什么。不就是機場周邊的一個行政區劃嘛——一個省會城市,有一座機場再正常不過了。而為了便于管理,把機場及其周邊做一個行政區劃,建一個航空港區,當然也不是什么特別的事情。也就是說,在沒有真正了解航空港區之前,我對媒體關于航空港區鋪天蓋地的報道是漠然的。
2014年5月,我受邀參加鄭州市委宣傳部組織的一個采風團,到鄭州航空港區的新鄭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簡稱機場二期工程)建設工地、鄭州富士康科技園區等參觀。當時,對機場二期工程的感覺,就是一個“大”,8000多畝地,真的是一望無際。而對富士康,除了對生產流水線上的“快”有點記憶外,就是他們的工人真多,當時已超過30萬人。但僅此而已,鄭州航空港區并沒有令我刮目相看。
也是機緣巧合。2016年5月的一天晚上,我在信陽南灣湖附近的一個賓館創作“美麗鄉村”題材的微電影劇本,河南科技出版社總編輯李喜婷女士打來電話,問我是否有興趣創作關于鄭州航空港區發展的長篇報告文學,我欣然答應。
這部長篇報告文學,就是《起飛——第一航空港成長記》,獲批了2016年度河南省“中原文藝精品創作工程重點項目”。
最初,我對這個項目非常樂觀,以為很輕松就能完成。但進入實施后才發現,自己對鄭州航空港區了解甚少,加上航空經濟方面的知識欠缺,面臨的困難比預想的要大得多。
我不得不沉下心來,開始認真做功課:研讀有關航空經濟、鄭州航空港區的一些書籍,搜集、查看大量與航空經濟、河南航空發展等相關的視頻、文字資料,尤其是鄭州航空港區獲國務院批復以來的新聞報道內容。
對資料進行了梳理、分析、思考之后,2016年8月20日,我正式進入鄭州航空港區“深入生活”。
很快,鄭州航空港區——這片昔日盛產紅棗的古老沙土地,就把我“震”住了——
鄭州如此之大。老城區、鄭東新區、航空港區,加在一起面積超過500平方公里。僅航空港區規劃就達415平方公里,是老城區與鄭東新區面積總和的近5倍,涉及新鄭、中牟、尉氏三個縣(市)。
世界又如此之小。鄭州航空港區如今不僅開始盛產“蘋果”手機,還通連著全球:無論是快捷的飛機,還是虛擬的“因特網”,這里與世界可謂“近在咫尺”。
在已完成二期擴建工程的新鄭機場,我看到了世界一流機場的模樣。新建的第二跑道,長3600米,寬60米,規格為4F級,是目前中西部機場最長的跑道,可滿足當前世界上最大客機“A380”的全載起降。與其平行的滑行道兩條。在兩條遠距離跑道間,新建南北垂直聯絡滑行道兩條。左右機坪新建有79個機位。貨機坪上有4個貨機位。
4F級,“4”表示跑道長度,代表1800米以上;“F”表示能起飛和降落的飛機的翼展和輪距,從小到大依次分為A、B、C、D、E、F六個等級,“F”是最大等級。“A380”是全球載客量最多的客機,可承載853名乘客,飛機全載達到560噸,絕對的“空中巨無霸”。
機場二期工程的核心工程——T2航站樓,比原來的T1航站樓大3倍,地上四層、局部地下兩層,建筑面積48.6萬平方米。鳥瞰T2航站樓,就像一個大寫字母“X”,不僅有著中華傳統的對稱美,還兼具流線的柔和之美。兩組弧形指廊猶如張開的雙臂,寓意是歡迎來自遠方的朋友,象征著“擁抱世界,迎接未來”;它的四個指廊與主樓前面的綜合交通換乘中心及兩邊的客機坪、貨機坪相互依偎,氣勢恢宏,筋骨相連,渾然一體;大波浪式的樓頂,頗具動感,優美的屋面曲線,舒展流暢。

另一重要工程是綜合交通換乘中心(簡稱GTC),這是繼上海虹橋機場后,全國第二個將城際鐵路、地鐵、客車、私家車等多種交通方式有效銜接的綜合換乘中心,主體地上二層,地下四層,總建筑面積達27.4萬平方米。
在GTC下方,設有城際鐵路和地鐵站,城鐵、地鐵向東延伸到高鐵南站;地面向西通過迎賓高架橋直達機場高速;旅客可通過城鐵、地鐵和公路在此與機場實現零換乘。
近看GTC,宛若一架碩大無比的飛機,被T2航站樓的西北指廊和東北指廊擁抱著,機頭指向鄭州市區的方向,有一種蓄勢待發的動感,正如莊子在《逍遙游》里所言:“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二
1978年,我12歲。夏天,在考完初中之后的假期里,我第一次隨父親到鄭州。從村里到萬古集(當時的萬古人民公社所在地),大約1.5公里。父親騎自行車帶著我,先到集上,把自行車放在公社大院,再去大門口東邊的汽車站坐“屋車”(那時候我們稱客車為“屋車”)。到縣城大約35公里,乘“屋車”正常情況下要一個半小時。在縣城的汽車站,等上大概兩個小時,開往省城的長途汽車才出發,150多公里路程,要經過五個多小時的顛簸。父親到鄭州,是看他的哥哥。而我跟隨父親到鄭州的目的,是要看飛機。
數十年過去了,記憶中看飛機的那個上午,早已變得模糊,但來到機場附近的失望之情,卻永遠忘不了。父親拉著我站在機場一側的馬路邊,遠遠地看著空空的機場——那里并沒有飛機。
我問父親,飛機場咋沒有飛機呢?父親說,飛機還沒來呢,你要想看,得等。
我毫不猶豫地表態:等,一定要等到看見飛機。
記不清等了多久,我終于如愿以償看見一架飛機發著巨大的“隆隆”聲降落在地上。那架機翼上有著紅色“中國民航”字樣的銀白色飛機,顯得那么高大——這對平時只見過云彩里拖著長長尾巴飛機的我來說,真算是開了眼界。
回憶多年前我看到的那個機場,還有那架飛機,與如今的新鄭國際機場和各種客機、貨機都不能同日而語了。據媒體資料,截至2018年8月底,新鄭國際機場累計完成旅客吞吐量1832.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1.4萬噸,連續五年穩居我國中部地區“雙冠王”地位;運營貨運航空公司21家,開通全貨機航線34條,通航城市37個,基本形成了橫跨歐美亞三大經濟區、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樞紐航線網絡,成為河南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開放門戶和引領中部、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空中經濟廊道。
河南的航空發展史起步并不晚。早在1923年至1925年,馮玉祥就先后在洛陽等地修建機場。后來,中美合資的中國航空公司、中德合資的歐亞航空公司均開辟了途經河南的航線,在鄭州、洛陽、開封有不定期的航班起降。
1956年8月1日,鄭州航站正式開航營運,成為新中國第一個航站——也就是我40年前看飛機的老機場,在燕莊,因此也被人稱作燕莊機場。如今,民航路應該是老機場留在那里的唯一痕跡了。
燕莊機場最早是一個軍民兩用機場,在上世紀80年代初,每天航班只有三五個。航站樓更小,是一座兩層小樓。
眾所周知,鄭州這座古老的城市,直到十九世紀末還只是一個蕞爾小城(那時叫鄭縣),屋廈破舊、人煙疏零、風沙彌漫,城區人口攏共也不過兩萬,只相當于現在的一個小鎮,根本無法比肩于當時的開封和洛陽。
1904年,火車第一次駛入鄭縣城。就是從這天起,這座古城一改往日的萎靡不振,工商日漸興旺,人口日漸膨脹,城區日漸擴大。有道是,“三年不飛,一飛沖天”。這一飛,如果從鐵路修通那年算起,至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代,鄭州靠鐵路“騰飛”了近一個世紀。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飛機作為先進的交通工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縮短了空間距離,節約了時間,而且安全系數高。正是這些優勢,發達國家早就開始發展航空產業。
我國的民航業起步較晚,我省的民航業發展更不容樂觀,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河南還沒有一個像樣的民用機場,航班更是少得可憐。民航業的發展滯后,使得擁有在全國數一數二旅游資源的河南,很少有省外國外游客光臨;豐富的工業品、農副產品,因為空運不暢也受到影響。
隨著城市的發展,燕莊機場因為離市中心太近,加上狹小的空間難以承受當時的航空運輸,又無法向外拓展,機場外遷迫在眉睫。
1985年年初,我省就開始醞釀機場搬遷,卻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未能落地。直到1994年6月24日,新的機場才奠基動工。
1997年8月28日,鄭州新機場——新鄭國際機場建成通航。之后,新鄭國際機場被國家民航局列入我國重要的干線機場之一,飛行區等級為4E級,可滿足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波音747-400型客機的全載起降,同時保證20架波音737以上客機的營運,停機坪可以停24架飛機,候機樓面積是原機場的25倍。每周進出航班500多個,通航城市40多個,全國近30家航空公司在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開辟了航線,一個以鄭州為中心,四通八達、輻射全國的航空運輸網初步形成。
2013年3月7日,在驚蟄的春意中,一個消息溫暖了河南:《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首個(截至目前也是唯一一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花落鄭州。
由此,鄭州航空經濟駛上快車道,第二次展翅“起飛”。
河南把鄭州第二次“起飛”的支點,確定為天空,即航空經濟。而國務院對鄭州航空港區的批復文件,就好比是“發令槍”,讓河南這個被陷入“經濟洼地”多年的內陸省,再次沖出低谷,一飛沖天。
三
2016年11月21日,經過多方審批,我終于走進了盛產“蘋果”的富士康科技園區和承載對外貿易的河南保稅物流中心。
有專家稱,從大棗到“蘋果”,鄭州航空港區完成了從“舌尖”到“指尖”的轉變,真正實現了從土生土長的“土老帽”到頗具國際范兒的華麗蝶變。而作為代加工“蘋果”手機的世界巨鱷,富士康已成為我省新時期發展航空經濟的新引擎,它不僅僅是支點,還是撬杠。尤其是對鄭州航空港區這座新城的誕生,起著催化劑和助推器的作用。
的確,富士康給鄭州帶來了活力與蓬勃向上的朝氣:短短幾年內,富士康就給河南帶來了超過30萬人的就業機會,為鄭州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時,富士康還使河南出口外貿額連年翻番,并拉動航空貨運快速增長。讓河南這個不沿邊不沿海的內陸省份,一舉成為中西部對外開放的翹楚。
陪同我?訪的鄭州航空港區管委會領導告訴我,2015年11月,富士康在鄭州投資280億人民幣,建設第六代低溫多晶硅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LTPSTFT-LCD)生產基地。第六代低溫多晶硅代表了世界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的最新水平,也是未來液晶面板發展的主流方向。長期以來,因技術問題,我國智能手機廠商使用的這種顯示器件主要由日本、韓國廠商供應。該生產基地建成投產后,每月可生產2萬件液晶面板,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第六代低溫多晶硅生產線。
我們來到河南保稅物流中心。一進大門,“買全球賣全球,大門在鄭州”的標語映入眼簾。陪同人員告訴我,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10日上午來這里考察時候,就勉勵保稅物流中心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的戰略目標不斷邁進。
在6號庫跨境電商(簡稱E貿易)分揀查驗中心,只見數十名工作人員在流水線排開作業,從大宗貨箱進場,再到打單、配貨、包裝、裝單、復核、封箱、貼單、碼箱,最后進入X射線光機掃描,出庫送往消費者,最快僅需幾分鐘。
工作人員告訴我,這條短短的流水線,把全世界的商品和消費者連接到了一起。而買這些東西,不光保真,還能退貨,且郵費低,只相當于國內快遞。而之前,購買海外商品的周期,一般要30-40天;退換貨更是難上加難。僅物流費用就比現在高10倍以上。
工作人員還介紹了其中的程序:平臺商、物流商提前將貨物從國外運到保稅區,貨物集中報關檢驗,消費者通過國際電商平臺下訂單,直接從鄭州分裝發貨,稅少、郵費少、成本也平攤少了。
在這里,全球和鄭州的聯系,跟鄭州同城的聯系幾近相同——每天,有上千名消費者可以拿到這里發出的海外商品。
這時我才知道,我居住的鄭州,E貿易業務成績不斷刷新國內紀錄,一躍成為全國試點城市的風向標和領頭羊。彼時,這里的跨境電商平臺已集聚近500家企業,不僅跨境貿易逆勢增長,帶動了消費,也帶火了倉儲、物流等相關產業。
數字是“骨感”的,也是無趣的。但為了說明鄭州航空港區發展的速度,我不得不羅列一組數字:2016年,生產總值完成6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3%。大樞紐建設全面提速,新鄭機場開通全貨運航線34條,其中國際航線29條;開通客運航線162條,其中國際航線25條;新鄭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增長20%;貨郵吞吐量完成45.7萬噸,增長13.2%,其中,外省貨物占比超過50%。航空港區對整個內陸的輻射作用進一步提升,口岸綜合優勢不斷放大,對區域經濟的服務和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全區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2784.5億元,鄭州市占比超過83%,全省占比超過65%。新鄭綜合保稅區三期封關運行,2016年完成進出口總值3161.2億元,躍居全國第一。
通過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口岸進口的貨物涵蓋12個國家,鄭州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進口鮮活產品集散地之一。產業發展上,航空港區已經初步建成全國智能手機生產基地,手機產量突破2億部,占全球出貨量逾1/7。城市建設上,航空港區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60萬。
之所以如數家珍地羅列這些數字,是因為,從真正了解鄭州航空港區那天起,我便從內心愛上了它——它令我震撼、令我感動、令我自豪。
四
2016年春節前,離除夕大概三四天的一個下午,下起了雪。我坐在客廳,雖然屋里的氣溫并不低,但我突然覺得廳柜里擺放的那些青銅、陶瓷、泥塑沒有一點生機。我站起來走到窗前,看著漫天飛舞的雪花,猛然明白了,屋里缺少春意——幾盆花草,幾枝鮮花。是的,過春節了,家里應該增添點春意。
我立即換衣服,走出家門,去陳寨花卉市場。下了公交車,穿過徹骨的寒冷,踏著“碎瓊亂玉”走進人流如潮的花卉市場。
即使在數九寒天,花卉市場的花棚里依然春意盎然,擺放著各種碧綠的植物與盛開的鮮花,還有散發著芳香的鮮切花。而且,價格適中,普通家庭并不覺得昂貴。
放眼望去,一幅“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景象撲面而來。君子蘭、蝴蝶蘭、蕙蘭、國蘭、素心蘭等各種蘭花爭奇斗艷,芳香四溢。杜鵑花也不甘寂寞,白的、粉的、紅的花蕊綻放,在繽紛的花海中格外妖嬈。牡丹、茶花,則顯得高貴典雅,氣質不凡。水仙與鳳梨(俗稱紅運當頭)從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大片頂著紅色葉莖的鳳梨如一枚枚火炬,熱烈而喜慶。水仙的成長有點參差不齊,有的剛長出一兩片葉子,有的才現蕾,有的已盛開,它們看上去低調,卻以濃郁的花香奪人。
鮮切花區,玫瑰、康乃馨、百合、滿天星、劍蘭、非洲菊、紅掌等五彩繽紛……
鄭州并不是花卉種植區,這些花卉,大多來自外地,乃至國外。它們有的坐著火車、汽車,有的乘著飛機來到鄭州。像鮮切花,除了來自昆明的,大量的是來自荷蘭。
我不禁又聯想到鄭州航空港區。一位河南省的領導曾說,幾公里的跑道,可以聯通世界。無疑,那個看似距離有點遠的航空港區,其實與我們河南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曾經,因為恐高和別的原因,我有終身不坐飛機的打算。但現在我改變了主意,決定在路程遙遠的旅行中選擇航空——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不能排斥科技帶來的便捷,這種便捷像是一個奇跡,更像是一個美夢。
曾經,在觀看河南電視臺攝制于2014年的大型紀錄片《筑夢長空》時,我注意到一個叫卡妮娜的加拿大女孩。
卡妮娜是鄭州航空港區一家咖啡店的店主,她去過世界上很多大城市,最后確定落腳鄭州航空港區——因為她喜歡這個城市蓬勃的活力。
面對鏡頭,卡妮娜如是說:我看好河南,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鄭州這邊發展。
因為沒坐飛機出行過,在鄭州航空港區體驗生活期間,我未能進入新鄭機場候機大廳,也就沒機會去卡妮娜的咖啡廳。
我計劃有機會乘飛機去俄羅斯看看在那兒創業的同學,或者去找移民澳大利亞的發小——如今,從鄭州去莫斯科和墨爾本,都很方便,不再像以前那樣到別的地方中轉了,新鄭國際機場已開通直飛莫斯科和澳大利亞的國際客運航線。我想象著,在候機大廳等候登機的時候,走進一家優雅別致的咖啡廳,坐在舒適的沙發上,品嘗著濃郁的咖啡,享受著踏上旅程前的寧靜。不經意間,看到一個漂亮、帶著甜美微笑的女孩在柜臺里忙活——她就是卡妮娜,那個在電視屏幕上引起我注意的域外女孩。
作者:八月天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