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中國農村將發生哪些變化,作家該如何回應時代新變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書寫新時代新農村的新面貌,頗值得思考。具體而言,就是深入體驗、觀察新時代農村大地上的人和事,回答諸如生態文明、環境保護、脫貧致富、鄉村振興、鄉村文化等中國農村在新時代面臨的迫切的、重大的課題,并以蓬勃的激情和熱忱的感受力去書寫,去描摹,從而創作出鄉土文學新經典。

關于鄉土文學的闡述最早來自魯迅。上世紀二十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滬大都市的作家,帶著對童年和故鄉的回憶,用隱含著鄉愁的筆觸,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顯示了鮮明的地方色彩,從總體上呈現出比較自覺而可貴的民族化追求,開創了現代文學史上堪稱一大創作潮流的風氣。無論是魯迅的《故鄉》、茅盾的“農村三部曲”、蕭紅的《生死場》等,都將深廣的現實社會內容與風俗民情描寫相融合。而沈從文、廢名等的作品則以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書寫,表達著對故鄉濃郁的愛戀。新中國成立后,無論是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淀派”,還是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藥蛋派”,以及丁玲、柳青、周立波等的創作,都極大豐富了鄉土文學的內涵,表現出鮮明的風格特色和民族氣派。
改革開放40年來,鄉土文學更加蓬勃發展,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拓展,呈現出全新的面貌。不管是早期的傷痕小說、知青小說和反思小說,還是尋根文學、新寫實小說,抑或是先鋒小說和多元的新歷史、新流派創作等,包括詩歌、非虛構等,都不乏優秀的鄉土書寫。而諸多不同代際不同風格的作家們,如高曉聲、汪曾祺、劉紹棠、路遙、古華、梁曉聲、張承志、張煒、李佩甫、劉震云、韓少功、史鐵生、賈平凹、余華、莫言、王安憶、鐵凝、周大新、劉慶邦、馬新朝、梁鴻等,也都先后創作出了或具代表性或具開創性的鄉土文學作品。從《受戒》《陳奐生上城》《平凡的世界》《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小鮑莊》《活著》《羊的門》《秦腔》《笨花》《紅高粱》到《一句頂一萬句》《湖光山色》《平原上的歌謠》《響器》《中國在梁莊》等,優秀者不勝枚舉、燦若星辰。這些鄉土書寫所描繪的風俗、風物、風情,所講述的鄉村生活、人生閱歷、生存境況,所表達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精神境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結構和民族文化的心理結構,已然在最廣泛的可能性上呈現了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諸多方面。
就河南作家而言,大多有著特別強烈的鄉土意識和濃郁的鄉土情懷。憑借《滿票》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作家喬典運曾說:“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在一個小村子里生活,與群眾同歡樂共患難……我認識到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山村,比起轟轟烈烈的大社會是微不足道的,但這對我的創作來說,卻是一口汲不完的小井。”很多作家即便離開家鄉在大城市生活多年,但那些刻骨銘心的農村生活經歷,在泥土中拼搏進取、摸爬滾打的切身感受,那些即便在呼吸中也能觸手可及的泥土氣味,仿佛一種割舍不斷的臍帶牽扯著他們的內心,使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惦念著故鄉,于是,描寫農村鄉土就成了作家書寫現實生活的路徑。
當下,鄉村振興和鄉村文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綜合運用器物、人才、制度、陣地等多種手段,又需要充分發揮文學的濡染、浸潤和引領作用。農村題材創作作為鄉村文化的一個重要維度,應置身鄉村振興的潮頭,把握鄉村振興的脈搏,呼應鄉村振興的節奏。作家們應書寫鄉村振興的故事,審視、提煉和升華鄉村振興的文化精神、文化氣度,在此基礎上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佳構妙作,反映偉大的新時代和火熱的新農村新面貌。
我認為,新時代鄉土文學創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索。
一是傳承接續中國鄉土文學優良傳統,同時探索新時代農村題材作品的新特質。開放的鄉土文學,曾容納美麗田園的淳樸人性和波瀾壯闊的時代斗爭,容納粗獷的陽剛之氣與纖細的陰柔之美。新時代,作家們應該以更開闊的胸懷關注鄉村的變遷,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每一個村莊的發展,觀照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描摹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從而精準把握新時代新農村的本質特征。
二是要站在歷史文化和哲學思考的高度,不是平面的、膚淺的速寫、素描或機械照搬,而是敏銳捕捉和呈現時代變革下農村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狀態的變化。這種現代化轉型和千百年來的農村究竟有什么不同;中西文明,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城鄉差異,在當代農村、農民身上到底有著怎樣的體現;民俗、民風正在發生什么樣的新變等,這些都需要以歷史的宏闊和哲學的對人的深度思考,才能真正推出有分量的精品,拓展鄉土文學的創作空間。
三是要以深厚的人文情懷,堅守崇德向善的價值取向。作家要走出書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正了解農民的追求和訴求,認真觀察生活,提煉素材,塑造鮮活的農民形象。以人文情懷關注新農民的命運和生存狀態,要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使鄉土文學作品擁有更加深厚的思想內涵和永恒的人文價值。
期待鄉土文學在新時代煥發新風采!
作者:李天岑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日報


關于鄉土文學的闡述最早來自魯迅。上世紀二十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滬大都市的作家,帶著對童年和故鄉的回憶,用隱含著鄉愁的筆觸,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顯示了鮮明的地方色彩,從總體上呈現出比較自覺而可貴的民族化追求,開創了現代文學史上堪稱一大創作潮流的風氣。無論是魯迅的《故鄉》、茅盾的“農村三部曲”、蕭紅的《生死場》等,都將深廣的現實社會內容與風俗民情描寫相融合。而沈從文、廢名等的作品則以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書寫,表達著對故鄉濃郁的愛戀。新中國成立后,無論是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淀派”,還是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藥蛋派”,以及丁玲、柳青、周立波等的創作,都極大豐富了鄉土文學的內涵,表現出鮮明的風格特色和民族氣派。
改革開放40年來,鄉土文學更加蓬勃發展,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拓展,呈現出全新的面貌。不管是早期的傷痕小說、知青小說和反思小說,還是尋根文學、新寫實小說,抑或是先鋒小說和多元的新歷史、新流派創作等,包括詩歌、非虛構等,都不乏優秀的鄉土書寫。而諸多不同代際不同風格的作家們,如高曉聲、汪曾祺、劉紹棠、路遙、古華、梁曉聲、張承志、張煒、李佩甫、劉震云、韓少功、史鐵生、賈平凹、余華、莫言、王安憶、鐵凝、周大新、劉慶邦、馬新朝、梁鴻等,也都先后創作出了或具代表性或具開創性的鄉土文學作品。從《受戒》《陳奐生上城》《平凡的世界》《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小鮑莊》《活著》《羊的門》《秦腔》《笨花》《紅高粱》到《一句頂一萬句》《湖光山色》《平原上的歌謠》《響器》《中國在梁莊》等,優秀者不勝枚舉、燦若星辰。這些鄉土書寫所描繪的風俗、風物、風情,所講述的鄉村生活、人生閱歷、生存境況,所表達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精神境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結構和民族文化的心理結構,已然在最廣泛的可能性上呈現了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諸多方面。
就河南作家而言,大多有著特別強烈的鄉土意識和濃郁的鄉土情懷。憑借《滿票》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作家喬典運曾說:“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在一個小村子里生活,與群眾同歡樂共患難……我認識到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山村,比起轟轟烈烈的大社會是微不足道的,但這對我的創作來說,卻是一口汲不完的小井。”很多作家即便離開家鄉在大城市生活多年,但那些刻骨銘心的農村生活經歷,在泥土中拼搏進取、摸爬滾打的切身感受,那些即便在呼吸中也能觸手可及的泥土氣味,仿佛一種割舍不斷的臍帶牽扯著他們的內心,使他們時時刻刻都在惦念著故鄉,于是,描寫農村鄉土就成了作家書寫現實生活的路徑。
當下,鄉村振興和鄉村文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綜合運用器物、人才、制度、陣地等多種手段,又需要充分發揮文學的濡染、浸潤和引領作用。農村題材創作作為鄉村文化的一個重要維度,應置身鄉村振興的潮頭,把握鄉村振興的脈搏,呼應鄉村振興的節奏。作家們應書寫鄉村振興的故事,審視、提煉和升華鄉村振興的文化精神、文化氣度,在此基礎上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佳構妙作,反映偉大的新時代和火熱的新農村新面貌。
我認為,新時代鄉土文學創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索。
一是傳承接續中國鄉土文學優良傳統,同時探索新時代農村題材作品的新特質。開放的鄉土文學,曾容納美麗田園的淳樸人性和波瀾壯闊的時代斗爭,容納粗獷的陽剛之氣與纖細的陰柔之美。新時代,作家們應該以更開闊的胸懷關注鄉村的變遷,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每一個村莊的發展,觀照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描摹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從而精準把握新時代新農村的本質特征。
二是要站在歷史文化和哲學思考的高度,不是平面的、膚淺的速寫、素描或機械照搬,而是敏銳捕捉和呈現時代變革下農村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狀態的變化。這種現代化轉型和千百年來的農村究竟有什么不同;中西文明,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城鄉差異,在當代農村、農民身上到底有著怎樣的體現;民俗、民風正在發生什么樣的新變等,這些都需要以歷史的宏闊和哲學的對人的深度思考,才能真正推出有分量的精品,拓展鄉土文學的創作空間。
三是要以深厚的人文情懷,堅守崇德向善的價值取向。作家要走出書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正了解農民的追求和訴求,認真觀察生活,提煉素材,塑造鮮活的農民形象。以人文情懷關注新農民的命運和生存狀態,要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使鄉土文學作品擁有更加深厚的思想內涵和永恒的人文價值。
期待鄉土文學在新時代煥發新風采!
作者:李天岑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