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時培訓規定施行后,新安裝的計時設備,使得《機動車駕駛培訓教學與考試大綱》中對學時的規定得到真正落實,學員的學習時間將得到有效保證。但與此同時,學員的培訓學時將被固化,駕校的培訓周期也將因此加長。
而電子圍欄的設置,將會給混亂的駕培市場帶來一場“地震”。一塊空地、幾輛舊車、幾根桿子就能做起駕校生意的時代將會一去不復返。
影響 練車時間將延長,駕駛培訓周期加長
以往,對于已有駕駛基礎的學員來說,只要熟悉好考試規則,認真試練幾遍,就可以通過考試。可是計時培訓實施后,“你就是學得再快、再好,學時達不到標準,也不能預約考試。”經開區一駕校工作人員說。
此外,除了安裝打卡計時設備,對符合規定的駕校設立電子圍欄,從時間和地域上規范駕校經營行為的措施,無疑將帶給駕校更重要的影響。
電子圍欄的運用,使運管部門登記備案的教練車,能通過車載GPS定位裝置進行監管,學員只能在規定的訓練范圍內練車。一旦教練車離開了對應駕校的訓練場地,超出電子圍欄圈定范圍的所有訓練記錄將全部無效。
駕駛培訓行業業內人士稱,鄭州市有駕校220多家,加上大駕校開辦的分校和小型教學點,“鄭州得有上千個練車點(包含大型駕校和小型練車點),平均每3公里就有一個練車點。”根據《機動車駕駛培訓機構資格條件》和《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教練場技術要求》,駕校場地面積、教練車數量、教練人數等都有一定標準,此外還要具備計算機單機或網絡教學系統。不符合要求的駕校,不能注冊,亦不能設置電子圍欄,這樣一來,許多小的練車場地都將被淘汰。
而以往選擇離家很近的小場地練車的市民,只能花費更多的時間,選擇去遠離市區的、通過審批和驗收合格的、劃定有電子圍欄的訓練場地,這將延長培訓及考試的周期。
市場 多所駕校受新規影響恐難以為繼,駕培市場或面臨“寒冬”
“鄭州市大部分駕校的分校和教學點都不能設立電子圍欄,想練車的學員只能到總部去練,效率會更低。”經開區一駕校負責人稱。
電子圍欄的設置,提高了駕校的準入門檻,最頭疼的無疑是駕校管理者。一方面,場地面積、車輛數量等不符合運管部門規定的駕校不能備案,將會面臨無法經營的困境;另一方面,由于眾多分校和教學點的拆除,一些駕校將會只有一個總校場地,無法承載大量學員。不能規模化地高周轉,駕校賺錢也會變難。
而在計時培訓實施之前,各駕校都在宣傳駕考費用即將上漲以招攬更多的學員,這使得各駕校目前都在培訓10月1日前受理成功、不受新規影響的學員。
鄭東新區一駕校負責人稱,9月份受新規即將實施的影響,該駕校招收了400多名學員。而10月份過去的20多天里,只招收了十幾名學員。“可以說是斷崖式下跌。”
而經開區的另一家駕校面臨著同樣的情況。“一個月快過去了,才招了十幾個人,愁死了。招不到學員,學校咋經營下去啊?”該駕校負責人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雖然現在駕校場地內有大量學員在學車,但兩名駕校負責人都表示未來艱難,“等過兩三個月,不受新規影響的這批學員培訓完了,我們駕校還能不能活下去、教練們的飯碗還能不能保住就說不定了。”
主管部門 新規將使駕培行業更加規范
針對計時培訓新規對駕培行業的沖擊,鄭州市道路運輸管理局駕管科有關負責人稱,駕駛員培訓與考試分別歸屬于兩個不同部門進行管理,“兩個部門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導致一些駕校鉆了空子。現在有了培訓平臺,只有學員的學時計夠了才能約考,這就能讓駕培行業更加規范自己的經營和教學行為。”
“之前我們缺少強有力的監督措施,所以造成了駕校亂開分校和練車點的局面。現在有了電子圍欄和計時培訓,我們可以對駕校的行為進行更加有效的監督。許多不合規的駕校就難以繼續經營下去了,從長遠來看有利于駕培行業健康發展。”該負責人說。
而在該負責人看來,施行計時培訓主要有三個好處:一是提高培訓質量,要求駕培機構嚴格按照大綱要求的科目和學習時間對學員進行培訓;二是提高服務質量,通過計時系統可以進行有效培訓,不讓學員練車時盲目等車;三是通過系統中的定位,對教學區域進行劃分,使無證的駕校無法經營,規范駕校的經營行為。
專家 駕考越來越規范是大勢所趨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講師董中煜認為,現在機動車越來越多,交通安全必須從源頭即駕駛員培訓開始抓起,政府部門施行“計時培訓”的初衷是好的,是可以理解的。
董中煜說:“過去的駕駛員培訓管理上還是比較松的,因此駕考越來越嚴格是大勢所趨。計時培訓的施行,能讓駕駛學員在培訓階段更嚴格一些,讓學員接受更加良好的培訓,不像過去那么松散。”
針對現在計時培訓施行后大家的一些憂慮,董中煜認為,相關部門的決策出發點是好的,“駕考問題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駕考新規的施行,首先涉及的是駕校本身,其次它涉及的是想學車的這群人。新規增加了駕校和學員學車的成本,能不能在決策之前有一個類似于聽證會這樣的機制,對大家的意見進行收集,在收集意見的基礎上尋找一個更加穩妥的方法,或許能避免‘寒冬’的出現,也會更有利于新規的推行。”
作者: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劉遠懷
編輯:河南商報 王凡
來源:河南商報